解碼"兩山"轉化密碼: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的生態治理創新之路
發布時間:2025-04-14 閱讀: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以百個山水工程為研究樣本,通過"大數據挖掘+田野調查"雙輪驅動,系統揭示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深層邏輯,為破解"兩山"轉化難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其研究成果獲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專家高度肯定,相關建議被六省15個政府部門及企業采納,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注入青春智慧。
一、以數據為鑰,開啟"兩山"轉化全景透視
團隊構建起覆蓋全國的109個山水工程案例庫,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K-means算法,首次從生態與經濟雙維度建立評估體系。研究發現,優質項目在治理面積、資金投入等核心指標上較待改進項目分別高出16.6倍和3.2倍,揭示出系統性修復與市場化運營的協同效應。通過GIS可視化分析,團隊精準定位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治理熱點,為差異化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在浙江甌江源頭,團隊發現"稻魚共生"系統通過生物循環減少37%的化肥使用,碳匯能力提升28%;在江西尋烏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后旅游收入年增長14%,帶動3000余農戶就業。這些案例印證了山水工程在生態改善與經濟賦能的雙重價值,為"兩山"理論提供實證支撐。
二、破局困境,構建多維轉化路徑
針對調研發現的"三多三缺三難"問題,團隊創新性提出生態產品"3+2"分類體系,新增支持服務與公共政策類,突破傳統分類局限。在技術層面,研發基于遙感與區塊鏈的生態監管系統,實現治理成效的動態追蹤;在機制層面,設計"生態修復+產業植入"模式,推動光伏農業、生態研學等新業態發展。
針對同質化競爭難題,團隊提出"地理標志+區塊鏈"品牌戰略,建議建立生態產品溢價反哺機制。以安吉竹林為例,通過區塊鏈溯源技術,高端竹制品附加值提升400%,帶動產業鏈就業增長65%。這種"生態IP化、產品高端化"路徑,為區域特色發展提供可復制范式。
三、智匯實踐,貢獻青春治理方案
團隊足跡遍及浙、贛、皖、豫、蘇、黔六省,形成973份問卷與12.3萬字訪談文本,提煉出"專家智庫+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其提出的"生態工程師"培養計劃,通過"理論課程+企業輪崗"機制,定向輸送兼具生態技術與產業運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獲教育部長江學者龔勤林教授"具有前瞻性和實踐價值"的高度評價。
在政策建議層面,團隊提交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被納入江蘇省兩會提案,提出的"生態補償金+發展權置換"機制,有效破解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兩張皮"現象。貴州花溪區據此調整補償標準,使村民年均收入提升23%,生態保護參與度提高41%。
四、成果轉化,書寫生態治理新篇章
研究成果獲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58家媒體報道,其中《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探索之路》入選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庫。團隊研發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模型,已在江蘇華達電氣等企業應用,助力企業綠色轉型。其創新的"生態銀行"運營模式,推動福建三明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增長170%,碳匯交易量突破200萬噸。
正如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劉青松所言:"該團隊的研究不僅是理論創新,更是實踐指南。"在"山水經行"團隊的持續探索下,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的青春注腳。
作者: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