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數據賦能生態治理 南財 “山水經行” 團隊繪就兩山轉化 “數字藍圖”
發布時間:2025-04-14 閱讀:
在浙江麗水甌江源頭的青山之間,一群手持無人機和土壤檢測儀的年輕人格外引人注目。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正通過GIS地理信息系統,為這片國家級山水工程繪制“生態價值熱力圖”。這支平均年齡21歲的團隊,將經濟學、環境科學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在“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交出了一份科技賦能生態治理的青年答卷。
一、數據穿透:讓山水工程“可量化、可追溯”
走進團隊的數據分析實驗室,3塊巨型屏幕實時滾動著全國山水工程的治理數據:安徽巢湖流域植被覆蓋率提升12%,江西尋烏廢棄礦山光伏板年發電量轉化為碳匯交易指標,貴州武陵山區生態旅游收入年增23%……這些數據均來自團隊耗時14個月搭建的“中國山水工程數據庫”。
“我們用Python爬蟲抓取了109個典型案例,每個案例包含政策文件、資金流向、生態效益等37個維度數據。”團隊技術骨干王雨航演示著自主開發的數據分析平臺,通過BERT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他們從2000萬字政策文本中提煉出“生態補償”“數字監管”“產業耦合”三大實踐路徑。最引人注目的是GIS可視化系統,全國52個山水工程的治理成效在電子地圖上實時更新,紅色代表生態脆弱區修復進度,綠色標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熱點,為國家層面的生態決策提供了微觀支撐。
二、田野解碼:讓學術研究扎根泥土
數據的溫度來自田間地頭。在江蘇太湖流域的濕地修復現場,隊員們穿著齊腰高的防水服采集水樣,發現“生態修復+漁業轉型”模式使漁民年均增收4.2萬元;在江西上饒望仙谷,他們用3D建模技術還原礦山修復前后的地貌變化,發現文旅開發使周邊村民就業率提升35%。這些微觀實踐被轉化為“政策-企業-農戶”三方協同模型。
“在貴州花溪的苗族村寨,我們發現傳統梯田的生態價值被低估。”隊員鐘璐展示著手機里的調研視頻,團隊通過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幫助當地將梯田景觀、農耕文化納入價值評估,使每畝梯田的生態溢價達1500元。這種“數據采集-模型構建-政策轉化”的閉環,讓學術研究不再是“空中樓閣”。
三、技術轉化:讓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團隊的創新正在改寫生態治理的實踐范式。在浙江安吉,他們協助開發的“竹林碳匯數字臺賬”系統,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一竹一碼”溯源,村民憑手機即可查看自家竹林的固碳量,首批2000戶農戶已通過碳匯交易獲得收益;在河南平頂山市,他們設計的“沙澧河流域生態智慧監管平臺”,整合200余個水質監測傳感器數據,使污染預警效率提升40%,相關技術已進入政府采購流程。
最令人矚目的是團隊提出的“三維轉化模型”——針對生態脆弱區的“固本培元型”、生態經濟協調區的“共生共進型”、生態價值富集區的“價值升華型”,為不同地區提供了“菜單式”解決方案。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評價:“這群年輕人用數據打通了生態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讓國家戰略在基層落地有了‘操作指南’。”
四、青春底色:讓生態夢想照進現實
在團隊的調研筆記里,記錄著這樣的細節:江西樟澗村的老人第一次看懂“生態資產負債表”時的驚喜,安徽巢湖漁民通過手機查看水質數據時的新奇,貴州留守兒童在“山水小課堂”上畫出綠色家園的模樣。這些瞬間,成為團隊成員持續奮進的動力。
當暮色降臨太湖畔,團隊成員仍在調試無人機的夜間監測模式。屏幕上,生態修復區的光點漸次亮起,如同散落人間的星河。這群用數據賦能山水的年輕人,正以科技為筆、以實踐為墨,在生態文明的畫卷上勾勒出最明亮的青春注腳。
作者: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