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經行團隊六省調研:解碼“兩山”轉化的中國實踐
發布時間:2025-04-14 閱讀:
在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正從理論構想加速轉化為實踐行動。為深入探究這一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歷時一年零兩個月,運用“大數據挖掘+田野調查”雙輪驅動模式,走訪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江蘇、貴州6省21市,調研52個國家級及地方山水工程項目,系統揭示“兩山”轉化的成效、經驗與挑戰。
調研發現,“兩山”轉化已在全國多地結出碩果。在浙江甌江青田,團隊觀察到“稻魚共生”系統通過生態循環實現年產值超億元,印證了生態保護與產業增值的深度融合;江西尋烏縣廢棄礦山修復后,青龍巖景區串聯生態旅游與紅色文化,帶動旅游業收入增長,成為區域經濟新引擎。而重慶“地票”制度通過市場化流轉建設用地指標,累計為農民創造超百億元收益,展現了生態價值轉化的制度創新潛力。
然而,山水經行團隊在六省實地走訪中也揭示了深層次矛盾。江西上饒望仙谷礦山修復項目為追求短期效益,大規模移植外來植被并建設硬質景觀,但因缺乏長期管護機制,人工植被枯萎、水土流失加劇,暴露出“重建設、輕維護”的普遍困境。浙江安吉全域土地整治項目中,村民土地補償標準偏低、旅游收益分配機制缺失,導致“生態美了、口袋空了”的失衡現象,凸顯民生與生態協同機制的短板。廣西北海“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因多學科協作標準缺失,專家團隊在紅樹林補種密度等技術路徑上分歧嚴重,直接延誤工程進度,折射出生態修復領域的技術規范與人才支撐不足。
面對挑戰,調研團隊提出破局思路。在江蘇鹽城,鹽堿地修復與耐鹽堿作物功能性食品開發結合的案例表明,差異化產業布局是破解同質化競爭的關鍵;浙江湖州“兩山銀行”通過生態資源資產化政策,將土地增值收益反哺村民,為民生與生態協同提供了范本。技術賦能同樣不可或缺——江蘇潘安湖塌陷地修復項目中,物聯網傳感器與無人機構建的智能監測系統,實現了水土數據實時追蹤與生態修復精準調控,為市場化交易提供了可信數據支撐。
山水經行團隊的跨省調研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兩山”轉化的綜合效益。對916份有效問卷的分析顯示,受訪地區植被覆蓋率與空氣質量均提升,旅游業收入占比增長14%,本地就業機會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內蒙古呼倫湖“那達慕生態文化節”、山東濰坊齊魯酒地小鎮等案例證明,生態修復與文化價值的深度融合能釋放持久活力。
聯合國將中國“山水工程”列為首批“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標志著“兩山”轉化的中國方案獲得全球認可。山水經行團隊指出,未來需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深化市場化機制創新、強化多學科協同標準建設,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普惠民生、驅動發展的“金山銀山”。
從礦山復綠到鹽堿地生金,從技術賦能到制度破冰,中國正以系統思維書寫“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篇章。而這一切的背后,是無數像山水經行團隊這樣的研究者與實踐者的躬身探索。他們的足跡,不僅丈量著“兩山”轉化的中國路徑,更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作者:山水經行團隊 來源:山水經行團隊
社會實踐推薦
- 傳承遵義精神,爭做時代先鋒
-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傳統,4月,以“講好遵義故事,庚續紅色血脈”為主題,“四只耳朵”遵義會議精
- 04-13
- 講好遵義故事,庚續紅色血脈
-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傳統,4月,以“講好遵義故事,庚續紅色血脈”為主題,“四只耳朵”遵義會議精
-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