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淮到黔貴的青春接力南財“山水經行”團隊書寫生態治理“青春答卷”
發布時間:2025-04-14 閱讀:
在貴州貴陽市花溪區的農產品展廳,標有“生態價值認證”的刺梨汁擺上貨架,溢價30%仍供不應求——這是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的最新成果。這支由00后組成的調研團隊,歷時一年跨越6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紅利,用青春腳步丈量出生態治理的中國路徑。
一、問診山水:在矛盾交織處尋找破題密鑰
2023年深秋,團隊在江蘇太湖調研時發現:盡管生態修復投入巨大,部分地區仍面臨“政府買單、企業圍觀、群眾旁觀”的困境。這促使他們將研究重心轉向“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在浙江湖州、江西贛州等地展開蹲點調研。
在浙江安吉的“兩山銀行”運營中心,隊員們發現政府主導的生態資產收儲機制如何激活沉睡資源;在江西尋烏的廢棄礦區,他們見證社會資本通過“修復+光伏+農業”模式實現盈利反哺;在安徽巢湖的漁民新村,他們記錄下村民通過“水質監測員”“生態管護員”等新職業參與治理的全過程。這些案例被提煉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三位一體模型,相關論文入選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二、精準開方:為不同地貌定制轉化方案
“東部沿海地區適合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中部礦區可探索‘修復+產業’復合模式,西部山區則要打好‘生態+文旅’組合拳。”團隊成員王碩展示著根據109個案例總結出的區域適配指南。在浙江麗水,他們協助設計的“甌江山水工程數字監管平臺”,通過衛星遙感和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治理進度,使項目資金使用效率提升25%;在河南平頂山,針對煤礦塌陷區提出的“土地整治+現代農業”方案,已帶動1.2萬畝廢棄土地復墾,誕生37個生態農業合作社。
最具突破性的是他們提出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將空氣、水源等公共生態產品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指標。在貴州花溪,團隊聯合當地政府建立的核算模型,首次將苗族村寨的梯田景觀、森林碳匯納入價值評估,使每個村寨的生態資產顯性化,直接推動12個少數民族村寨獲得綠色信貸支持。
三、成果轉化:讓調研數據變成發展紅利
團隊的努力正在產生連鎖反應:為上饒市設計的“礦山修復收益共享機制”,吸引26億元社會資本投入,使廢棄礦區變身4A級景區;向南京市高淳區提出的“濕地生態補償標準”,推動當地每年增加生態轉移支付資金3000萬元;在江蘇太湖流域建立的“生態環境指標交易平臺”,已完成首單500萬元的水質改善指標交易。
“我們在江西望仙谷調研時,村民說‘以前怕下雨,現在盼游客’。”隊員蔡趙浩回憶,團隊推動的“生態修復+文旅開發”模式,讓這個曾經的“空心村”年均接待游客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增長10倍。
四、青春力量:做生態文明的“播種機”
從長江之畔到云貴高原,“山水經行”團隊的足跡串起中國生態治理的壯美畫卷。他們用行動證明,當青春與時代同頻,當知識與實踐共振,每一個平凡的調研瞬間,都可能成為撬動生態變革的支點。正如隊員們在調研報告扉頁所寫:“我們守護的不僅是綠水青山,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
作者: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團隊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
社會實踐推薦
- 傳承遵義精神,爭做時代先鋒
-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傳統,4月,以“講好遵義故事,庚續紅色血脈”為主題,“四只耳朵”遵義會議精
-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