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南京財經大學“山水經行”調研團隊歷時1年零2個月,足跡遍及浙、贛、皖、黔等6省21個山水工程項目,以“田野調查+大數據挖掘”雙輪驅動,為破解生態價值轉化難題提供青年智慧,相關建議獲多地政府采納,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一、理念照進現實:“兩山”轉化面臨系統性挑戰
從浙江安吉“竹林碳匯”讓村民年增收20%,到江西上饒望仙谷廢棄礦山變身年接待300萬人次的4A級景區,“兩山”理念在基層實踐中展現強大生命力。然而,團隊調研發現,全國山水工程仍面臨“點狀突破、面狀梗阻”困境:青藏高原生態脆弱區復制安吉碳匯模式時,因植被差異導致核算標準失效;內蒙古草原生態旅游推廣中,出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區利益分配失衡。
圖為團隊在浙江調研時向村委負責人了解何村綠色生態價值實現的基本情況
“當前‘兩山’轉化存在三大痛點:生態產品分類不足、區域適配機制缺失、長效收益機制薄弱。”團隊指出,全國109個典型案例中,僅43.1%項目達“優質”等級,25.7%因技術單一、資金鏈脆弱面臨轉型壓力。數據背后,是生態本底、資源稟賦與發展階段差異帶來的“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難題。
二、山水工程實踐:系統性治理的中國探索
在江蘇徐州潘安湖,團隊見證采煤塌陷地經生態修復后形成2500畝濕地景觀,帶動文旅產業年產值超5億元;在安徽巢湖流域,“數字巢湖”項目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技術,水質達標率從65%提升至89%。這些案例揭示,成功的山水工程普遍遵循“生態修復—價值激活—制度創新”三位一體邏輯。
�。ㄒ唬┥鷳B修復:從碎片化治理到系統保護
浙江甌江源頭推行“林-菇共育”模式,在保護森林生態的同時,實現林下經濟年產值增長120%;河南黑山頭玄武巖礦采用“微生物復墾+立體種植”技術,使廢棄礦坑植被覆蓋率從15%提升至85%。大數據顯示,生態要素覆蓋度每提升10%,區域GDP增長率可提高1.5個百分點,印證“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治理的科學性。
�。ǘ﹥r值轉化:從生態保護到產業共生
江西贛州尋烏縣將礦山修復與光伏農業結合,創新“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模式,每畝土地綜合收益提升300%;浙江湖州試點“生態綠幣”機制,將公眾治水貢獻轉化為信用貸款,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治理超20億元。團隊發現,社會資本占比每提高20%,項目經濟可持續性提升40%,市場化機制成為破局關鍵。
(三)制度創新:從政策驅動到多元協同
安吉縣建成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交易平臺,累計交易碳匯量5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2億元;福建南平“生態銀行”整合碎片化林權,發行“林票”實現生態資產資本化,相關經驗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這些實踐標志著“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理體系漸趨成熟。
圖為團隊成員與義士塔村村干部們開展座談會
三、青年團隊破局:構建差異化轉化路徑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山水經行”團隊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形成三大創新成果:
(一)首創“五維分類”體系,破解價值核算難題
在傳統分類基礎上,創新性提出“支持服務類”(如生物多樣性維持)與“公共政策類”(如生態補償機制),構建“自然基底+制度賦能”雙維框架。貴州喀斯特地區應用該體系后,封山育林帶來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被納入核算,推動碳匯交易溢價30%。
�。ǘ╅_發“山水指數”評估模型,精準診斷治理效能
從生態修復面積、技術復雜度、產業融合度等維度建立評估指標,將案例分為“優質”“中”“待改進”三類。針對“待改進”項目提出“固本培元型”路徑,強化生態基底保護;為“優質”項目設計動態監測預警機制,相關模型已在江蘇、貴州等地試點,優化修復方案20余項。
�。ㄈ┠�“中國方案”,貢獻全球治理智慧
通過深度解析109個案例,團隊提煉“大局觀統籌、創新性機制、精準化路徑、多主體協同、國際化視野”五大核心經驗。浙江麗水“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江西上饒“礦山修復+文旅開發”模式被納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案例庫,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樣本”。
四、青春力量賦能:從調研到實踐的閉環落地
調研期間,團隊提交的7份政策建議被上饒、貴陽等地方政府采納,推動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3項;撰寫的《“山水工程”實施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等論文,為生態富民政策提供數據支撐;開發的“山水指數”評估模型,已接入全國生態修復成效監測平臺。
“在江蘇潘安湖,我們看到生態修復如何激活‘黑色煤城’綠色轉型;在貴州武陵山區,菌草技術讓石漠化土地長出‘經濟菇’。”團隊負責人賈澳表示,“青年學子既要做‘兩山’理念的研究者,更要成為實踐的推動者。”截至目前,團隊成果獲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2項,相關提案寫入2024年江蘇省兩會,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媒體報道58次,形成“調研—獻策—落地”的閉環效應。
圖為團隊成員在進一步探討生態價值實現的研究方向
從竹林碳匯的“生態銀行”到礦山修復的“綠色奇跡”,“山水經行”團隊的探索印證:當生態治理與技術創新、民生需求深度融合,綠水青山定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正如團隊在成果中所言:“解碼‘兩山’轉化,本質是重構人與自然的共生邏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上,這群青年正以腳步丈量山河,用智慧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