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春風拂柳”實踐團:走訪河流水位變遷,解鎖鄉村振興密碼
作者:黃紹凱 趙雨彤 趙康森
溯河尋變,解鎖鄉村振興的生態詩章。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春風拂柳”實踐團在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洼子村開展走訪河流水位觀測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測量、查閱歷史資料、走訪沿線村民等方式,記錄當前水位數據,并與往年同期情況對比,為沿岸鄉村水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以實踐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團成員實地考察當地河流
實踐期間,實踐團成員按照往年經驗,在河流中下游選取代表性觀測點,每日固定時段采集水位、水流速度等基礎數據及氣溫、天氣等關聯信息,同時對接洼子村村委獲取水位記錄,建立科學對比體系。數據顯示,今年同期平均水位較往年偏低,部分區域差值顯著,水流速度則略有提升。
圖為實踐團成員實地觀測河流
基于觀測數據,實踐團成員走訪沿岸村民掌握水位變化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據村民反饋,近年河水整體趨淺,不同年份因降水差異,水位及對沿岸土地的影響存在明顯分化。觀測與走訪數據相互印證,強化水文數據與民生需求的關聯認知,為沿岸鄉村水資源管理及產業適配優化提供實踐支撐。
綜合村民反饋,水位變化的影響集中于三方面:農業灌溉需調整近岸設施,漁業養殖需優化下游裝置,生活用水需強化取水點維護。上述情況與歷史數據印證,為水位變化影響評估及應對提供雙重依據,明晰鄉村生產生活對水文條件的實際需求。此活動明確鄉村生產生活對水文條件的實際需求,為沿岸鄉村產業適配、民生保障等振興工作提供參考,助力構建鄉村發展基礎支撐體系。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民了解河流情況
此次實踐通過“儀器觀測+歷史檔案+村民感知”多維數據整合,構建起立體水位變化分析框架,證實村民感知的“階段性水位波動”與相關記錄具有對應性,為沿岸鄉村水資源調控、生產布局優化提供了參考,助力鄉村振興中生態與生產的協同發展。
此次活動為實踐團成員搭建專業知識應用的實踐平臺,也通過多維度數據收集,為該河水位變化研究補充了基層視角。其形成的觀測成果與民生反饋,為當地開展水資源調度、生態保護等工作提供客觀參考,助力實現河流生態與沿岸發展的協調推進,為沿岸鄉村振興筑牢生態根基與民生支撐,注入實踐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