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春風拂柳”實踐團:修繕歷史印記,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作者:黃紹凱 趙雨彤 趙康森
山東理工大學“春風拂柳”實踐團于7月21日在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洼子村開展修補工作,并詳細了解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當村委會著手對本村發展歷史相關基礎設施進行修補,不僅是對物質載體的修繕維護,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在推進修補工作的過程中,需統籌兼顧歷史保護、民生改善與發展賦能,實現鄉村歷史文化與現代發展的有機融合。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洼子村村名由來進行修補
文化興國家興,文化強民族強。鄉村不僅承載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根”與“魂”的守望者。堅持中華民族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放律。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好形,也要鑄好魂,從強化基礎保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修補基礎設施是守護鄉村歷史的必然要求,每一處基礎設施都是鄉村歷史的見證者。洼子村村委會與實踐團成員對村落中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修復,保留原始風貌和歷史信息,使村民能夠銘記歷史。同時,歷史基礎設施也是鄉村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修補工作能讓傳統技藝、民俗活動得以延續,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修補過程
參與洼子村歷史發展字體的修補工作,對于實踐團成員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深入鄉村,了解基層,親身體驗鄉村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洼子村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目標和措施。同時,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包括法律保障、資金投入、技術支持等方面。在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業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途徑,如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同時,注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這不僅培養實踐團成員的專業技能,更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新時代青年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部分發展歷史字體修補全貌
歷史基礎設施的修補,是鄉村發展的“繡花功夫”。洼子村村委會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修補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鄉村注入文化靈魂與發展活力,在傳承與創新中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在此次修補工作中,村委會與實踐團成員克服重重困難,讓鄉村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這一實踐不僅為洼子村的未來發展奠定文化基礎,也為其他鄉村在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提供經驗借鑒,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