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經行”團隊深耕生態治理:解碼“兩山”轉化路徑,賦能綠色發展新范式
發布時間:2025-04-14 閱讀: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由南京財經大學學生組成的“山水經行”調研團隊,以“大數據挖掘+田野調查”雙輪驅動,系統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難題,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交出一份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答卷。該團隊依托全國109個山水工程案例庫與六省21個項目實地調研,形成系列創新性成果,獲政府采納、專家肯定與社會廣泛關注,成為青年學子服務國家戰略的典型樣本。
一、山水工程實踐:成效與挑戰交織的生態治理圖景
作為“兩山”理念落地的核心載體,我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工程(簡稱“山水工程”)已累計實施52個國家級項目,在生態改善、產業轉型與民生福祉提升方面成效顯著。江蘇潘安湖從采煤塌陷區蝶變為國家濕地公園,江西尋烏廢棄礦山化身文旅勝地,浙江甌江流域通過“稻魚共生”“林菇共育”構建生態農業循環系統……這些實踐印證了山水工程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的關鍵作用。數據顯示,山水工程實施后,區域植被覆蓋率平均提升12%,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15%,旅游收入占比躍升14%,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然而,生態治理仍面臨多重挑戰。全國調研顯示,60%的山水工程存在“三多三缺三難”問題——多學科交叉導致技術標準缺失、長效管護機制缺位、生態產品市場化路徑難突破;38%的項目因過度追求短期效益陷入“重建設輕管護”怪圈,如江西上饒某礦山修復項目因未建立長期監測機制,人工植被存活率僅40%;55%的地區存在生態產品同質化競爭,山東東營等地盲目復制“濕地觀光”模式,導致資源低效配置。此外,生態保護與民生銜接機制滯后,浙江安吉部分土地整治項目因補償標準不合理,出現“生態美而百姓未富”的發展失衡。
二、雙輪驅動研究:構建“兩山”轉化的全鏈條解析框架
面對上述困境,“山水經行”團隊創新采用“大數據挖掘+田野調查”融合方法,構建起覆蓋全國的研究網絡。通過Python爬蟲技術抓取1.2萬份政策文件、學術論文與媒體報道,結合BERT模型與LDA主題模型進行語義分析,篩選出109個典型案例,繪制出山水工程空間分布與治理熱點圖譜。同時,團隊足跡遍及浙江、江西、貴州等六省,深度訪談政府官員、企業主體與社區居民,形成973份問卷(有效率94.13%)與12.3萬字訪談文本,精準捕捉微觀實踐中的痛點堵點。
基于扎實的調研數據,團隊首次提出生態產品“3+2”分類體系,在傳統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三類基礎上,新增“支持服務”(如生態系統基礎功能)與“公共政策”(如生態補償制度)兩類,為價值核算與市場化交易提供理論支撐。通過案例聚類與扎根理論分析,提煉出四大轉化經驗:浙江甌江“稻魚共生”的系統治理模式、江蘇潘安湖遙感技術賦能生態監管、江西尋烏“生態+旅游”市場化路徑、山東濰坊酒地小鎮生態文化融合策略,形成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三、成果轉化:從學術創新到政策實踐的多維賦能
團隊研究成果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在實踐中產生廣泛影響。其撰寫的《翠峰覓金,碧水映銀:探索“兩山”理念轉化的成功經驗》獲2024年江蘇省“三下鄉”社會實踐“十佳調研報告”,提出的“完善多學科協同生態修復標準”“構建市場化長效管護機制”等四條對策建議,被上饒市自然資源局、貴陽市花溪區農業農村局等15家政府單位采納,直接應用于地方生態規劃。例如,貴州畢節參照團隊提出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試點開展碳匯交易與生物多樣性信用捆綁交易;江蘇鹽城借鑒“差異化產業布局”思路,將耐鹽堿作物從初級種植升級為功能性食品加工,附加值提升300%。
在學術層面,團隊成果入選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經濟學機制:市場與政策的協同效應研究》等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提出的“GEP核算與GDP協同發展”“生態積分與碳普惠融合”等創新機制,為學界提供新研究視角。5位權威專家(包括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等)在推薦意見中指出,該研究“突破單一案例局限,實現宏觀規律與微觀機制的有機結合,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四、青年擔當:在田野實踐中書寫生態文明新篇章
“山水經行”團隊的探索,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與創新精神。團隊成員跨越2000公里,深入偏遠礦區、濕地與山區,用腳步丈量生態治理的復雜性;在數據分析中運用GIS可視化、結構方程模型等前沿技術,展現學科交叉的研究能力;通過政策建議、媒體宣傳(累計58篇報道,其中國家級43篇),推動學術成果“走出象牙塔”,成為連接政府、學界與公眾的橋梁。正如團隊負責人賈澳所言:“我們不僅是研究者,更是‘兩山’理念的傳播者與踐行者,希望用青春力量為美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山水經行”團隊的實踐表明,破解“兩山”轉化難題,需以系統思維統籌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以技術創新突破治理瓶頸,以機制改革促進價值實現。從“礦山變綠洲”的生態奇跡,到“生態產品市場化”的制度創新,團隊的探索為新時代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更印證了青年學子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當學術研究扎根祖國大地,當青春與時代同頻共振,便能在生態文明的畫卷上,書寫出最動人的篇章。
作者:“山水經行”團隊 來源:“山水經行”團隊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