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初讀《圍城》,心氣浮躁,囫圇吞棗,唯一印象便是方鴻漸是個“渣男”,未讀完便留在書架上積灰了,現在拿出來再讀,確有一番新的體悟。
故事發生于1920到1940年代,全書圍繞主人公方鴻漸展開,他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熱情和力量,軟弱無能、意志不堅定、經不住誘惑,但他算不上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作者對其他人物的刻畫也毫不含糊,工于心計的蘇文執,“對雌雄性別,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學家褚慎明,滿肚子不老實、自我標榜是“新古典主義”的詩人曹元朗,錯把方鴻漸當做情敵的趙辛楣,受過教育自食其力的孫柔嘉,還有聰慧純真的唐曉芙等人。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方鴻漸就是一個深陷其中的人,最初的他,為了面子買文憑,本以為從此高枕無憂,到手后卻發現這份文憑有諸多漏洞,根本就是假貨。本以為這張文憑能像城墻一樣保護自己的自尊,未曾想,這文憑最終竟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籠,他也因此被事業的“圍城”所困。
我們不應對任何事抱有僥幸心理,不要奢望簡單、廉價的付出就能換得高價的回報。我們現在正值年少,是奮斗拼搏之時,若是現在選擇安逸,那么生活最后會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那些看似平靜的日子,在若干天后會成為我們勝利的籌碼。
踏入婚姻,方鴻漸感受到更多別扭。在雙方不那么了解的情況下,他與孫柔嘉結為夫妻,從此困入圍城,或許這當中也不是沒有甜蜜,起先還能夠品出婚姻的好處,譬如什么兩個人有個伴,不至于一個人這么寂寞的想法。對于孫柔嘉,雖然方鴻漸本人不承認,但從文章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是有幾分喜歡,幾分愛意的,只是這情人間的愛,在后來回到上海后,被家長里柴米油鹽消磨殆盡了,磨得夫妻間相看兩厭,都開始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甚至大吵大鬧,不可開交,被婚姻的“圍城”所困。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僅僅憑喜愛是無法堅持完成下去的,就像一只鞋子,單好看卻磨腳,那么結局也只會是在鞋架里封存。平日里最常穿的,一定是那雙穿著最合腳、舒適的鞋。方鴻漸與孫柔嘉一開始也并非沒有溫情,可生活的瑣碎讓他們最終沒了耐心,失去了對彼此的尊重。我們常常被事物的第一印象所影響,無論是人也好,事也好,最表面的形象往往與實際面貌大不相同,真正看清,為時尚早,所以切莫輕易決定,做事需三思而后行,一念偏差 經時間的推移往往會變成深邃的溝壑。
被徹頭徹尾的騙局纏住步伐,被草率的決定拖入泥潭,他們在無奈中度過一生,被人生的“圍城”困住,或許這書中的角色再謹慎一點,果斷一點,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但是人生沒有返回鍵。所以,我們在做每一個決定前都要深思熟慮,要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