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淘盡黃沙始得金”,魯迅先生的思想與認識愈加深刻,他成功地把心中的離奇和蕪雜幻化轉(zhuǎn)成文章,并留給后人閱覽,讓后人有幸聽見專屬那個時代的風聲雨聲和讀書聲。
記憶中的時代是時代留下的烙印,用以證明它們的存在。在魯迅先生對故鄉(xiāng)的記憶里,父親刻板而封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長媽媽愛察察切切,對“長毛”階層認識一葉障目;人們對新學避之不及,新學堂成為人人詬病的對象。這便是以小見大,生動鮮明地表明了舊社會人們久束濕薪,抱殘守缺而又麻木不仁,通身充斥著冷氣,不知要向上走,不知要發(fā)光發(fā)熱。這便是那個年代的記憶。長期的閉關(guān)自守,養(yǎng)就了中國人固步自封的態(tài)度;長期的專政獨權(quán),造就了中國人“本性難移”的奴性與麻木。
于小人物中窺見歷史,于小事件中嚼出時代真味。記憶從來都是時光儲存的默片影碟,在無言中映射出社會現(xiàn)狀。父親患水腫一病,求醫(yī)問藥兩載有余,而庸醫(yī)濫竽充數(shù),處處招搖撞騙,只管勒索錢財,故弄玄虛,視人命如草芥。陳蓮河一流的“神醫(yī)”甚至望文生義,以敗鼓皮丸為藥引,醫(yī)不好便扯牛鬼蛇神之說,其不負責任的庸醫(yī)形象入木三分。顯然當時的社會便早已陷入了名利場,人們?yōu)榻疱X所累,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在《無!芬黄刑岬,人們不再害怕勾魂攝魄的無常,反倒喜愛他,一方面由于無常具有人情,另一方面則是畏懼而想逃避生的苦趣。鬼來評判考量世事,畢竟不偏不倚,十分客觀。“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活人不如死鬼,陽間不如陰間,黑暗而透不出一絲光亮的社會背景便可想而知。而黎明來臨前是最深沉的黑夜,沉寂的死火山疏通了也會爆發(fā)。《朝花夕拾》便是意欲撕破夜幕的燈火和誘導劑,里面藏著魯迅先生給中國人民開的藥方,寄寓著對于覺醒的殷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