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的教室里,墨香與孩子們的笑聲交織成獨特的韻律。7月2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者與張家港暑托班書法老師并肩而立,將毛筆、宣紙與墨汁鄭重地交到孩子們手中。“握筆就像跟老朋友握手,不用太用力哦。”志愿者輕聲引導,起初孩子們的小手握著毛筆微微顫抖,眼神緊緊鎖住筆尖,仿佛生怕驚擾了這桿穿越千年的竹筆。
筆落宣紙:童心跳動與筆墨相融
從橫、豎、撇、捺這些基本筆畫開始,孩子們在宣紙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第一筆”。有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在練習“和”字時,突然在右側添了個圓圓的笑臉,她舉著作品跑到老師面前,奶聲奶氣地說:“老師你看,‘和氣’就是要大家都開心呀!”旁邊的小男孩則對橫畫有了自己的理解,他畫的橫雖然不規整,卻帶著自然的弧度,得意地解釋:“這是風吹過的樣子,漢字也會動呢!”
志愿者們沒有糾正這些“出格”的創作,反而蹲下身傾聽孩子們的想法。正如一位老師所說:“書法的傳承,從來不只是橫平豎直的復刻,而是讓孩子們在筆墨中感受到漢字的溫度。”當孩子們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那些或稚嫩或大膽的線條,仿佛在與千年前的書寫者對話,讓古老的書法藝術在童真的創意里,悄然生長出傳承的新可能。
藍靛染布:古法技藝與創意共生
藍印花布課堂上,一盆靛藍色的染漿成了孩子們眼中的“魔法”。當石灰與藍靛在盆中相遇,泛起層層漣漪時,一個小男孩突然拍手:“老師你看,這像不像傍晚的天空掉進盆里了?”這句話讓整個課堂都熱鬧起來,孩子們圍在染盆邊,嘰嘰喳喳地討論著這抹靛藍的“秘密”。
在拓印環節,孩子們的創意更是讓人驚喜。有個小女孩在布角拓下自己的小腳印,取名“我們走過的路”;還有個男孩故意讓染漿暈開,看著藍白交融的圖案笑說:“這是云朵在布上睡覺呢。”志愿者們看著孩子們專注地擺弄著藍白圖案,忽然明白:非遺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讓古老技藝接上當代的心跳。
就像課堂上制作的“會說話的布”團扇,孩子們把自己的創意畫在藍印花布上,既有傳統的紋樣,又有現代的卡通形象。這種傳統與現代審美的碰撞,讓先民的智慧在孩子們的指尖流轉,也讓藍印花布從博物館的展品,變成了能走進生活、激發靈感的文化符號。
光影之間:文物故事與童心對話
《國家寶藏》的放映環節,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歷史文物的大門。當影片里的文物修復師講述青銅鼎的故事時,平時最好動的男孩突然舉手:“那些花紋是不是古人畫的畫呀?”這個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孩子們接連拋出“為啥要把字刻在石頭上”“玉琮長得像不像天上的星星”等充滿童趣卻又不失思考的問題。
影片結束后,一個穿粉色裙子的女孩拿出橡皮泥,捏了個小小的“鼎”,還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認真地說:“我要讓它成為‘寶藏’。”志愿者看著這個“迷你鼎”,突然意識到:對孩子們來說,歷史不再是課本里遙遠的數字,而是可以通過影像觸摸、用雙手創造、在心里扎根的文化記憶。
《國家寶藏》搭建的這座橋梁,讓文物從博物館的展柜走進了暑托班的課堂。當孩子們開始主動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想為它們賦予新的意義時,傳承就有了最生動的模樣——它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孩子們用好奇心和想象力,為古老文物注入的新活力。
作者署名:通訊員王奇

書法練習

觀看國家寶藏

制作藍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