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團中央和學校關于深化“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走進基層、了解國情、服務群眾,江蘇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組織成立“返鄉實踐,公益先行”社會實踐團隊,暑期期間深入江蘇省多個鄉鎮開展為期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圍繞“環境保護宣傳、非遺文化調研、鄉村教育幫扶、群眾走訪體驗”四個方向展開,團隊成員以實際行動參與公益、服務家鄉、鍛煉自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實踐成果。
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傳統的生活習慣、環保意識淡薄、垃圾分類推進困難等問題在不少鄉村依然突出。針對這一現狀,團隊率先啟動了“綠色鄉村,你我共建”主題環保宣傳與行動計劃。實踐期間,成員們深入村莊、社區和中小學校,通過環保知識宣講、互動問答、垃圾分類體驗、環保小游戲等形式,普及綠色生活理念。
在鄉村小學的宣講課堂上,隊員們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塑料污染、秸稈焚燒的危害以及垃圾的正確分類方式,并通過播放視頻和實物演示,激發孩子們對環保的興趣。為鞏固宣傳成效,團隊還自制了圖文宣傳手冊,發放至村民家中,并鼓勵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環保家庭評比”活動。
在實地行動方面,隊員們與當地志愿者一道開展“清潔河道,美麗家園”專項整治,對村口河道、公共綠地和交通主干道兩側的垃圾進行集中清理。通過幾天努力,明顯改善了部分區域的環境衛生狀況,也得到了村民們的積極響應與認可。一位村干部表示:“有了這些年輕人的帶動,村民的環保意識確實在悄然發生變化。”
這次環保板塊的實踐,使我們更加堅定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真正推動力來自群眾的主動參與,而非強制干預。只有把理念植入心中,轉化為習慣,綠色鄉村建設才可能真正實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代際更替、市場萎縮等原因,不少非遺技藝正面臨失傳風險。團隊調研組走訪了兩位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剪紙與竹編這兩種傳統技藝的發展現狀和生存困境。
在與剪紙藝人李奶奶的交流中,我們深刻體會到老一輩手藝人的執著與熱愛。盡管年歲已高,李奶奶依然堅持每日練習,她嫻熟的技法與對圖案文化內涵的講解,讓隊員們感受到剪紙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民俗記憶。然而,她也坦言,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門手藝,“不掙錢、太費工夫”是最大障礙。
為幫助非遺傳承,我們團隊用影像記錄下技藝流程,拍攝制作非遺宣傳短片,并整理形成圖文資料,計劃后續通過學校公眾號、地方宣傳欄進行推廣。此外,我們還嘗試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探索剪紙在書簽、燈罩等產品中的創新應用,試圖開拓更廣闊的傳播渠道。
最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在當地小學組織的“非遺課堂”獲得了熱烈反響。孩子們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剪紙作品,紛紛表示“這比手機上的小游戲有趣多了”。實踐證明,非遺要傳承下去,不僅要“守”,更要“活”;不僅要依靠政策,更要融入生活,融入教育。
鄉村教育問題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因資源匱乏、師資不足以及留守兒童比例高等因素,鄉村孩子在學習和心理成長方面都存在明顯短板。本次社會實踐中,團隊以“愛心助讀、陪伴成長”為宗旨,走進村小學,開展為期五天的暑期支教活動,為鄉村兒童送去知識、陪伴與溫暖。
支教課程涵蓋基礎語文、趣味數學、繪本閱讀、安全教育、藝術手工等內容。隊員們結合孩子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確保課程既有知識性,也有趣味性。在拼音拼讀課堂上,一年級學生跟著隊員們反復練習發音;在“我眼中的家鄉”繪畫課上,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心中的希望與美景。
為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團隊還專門設置了“心愿卡片”“童心漂流瓶”等活動,引導孩子們表達內心情感,釋放心理壓力。一位小學生寫道:“我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每天都有人陪我寫作業。”這封“心聲”讓隊員們無比動容,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投身鄉村教育的決心。
此次助學活動不僅對孩子們是一種幫助,對我們團隊成員來說更是一種觸動。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聯結與希望的播種。我們深刻意識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能僅靠制度推動,更需要千千萬萬個有愛心、有耐心的行動者長期扎根、默默耕耘。
除了服務類任務外,團隊還圍繞“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發展變化”開展走訪調研。通過實地訪問村民、訪談返鄉創業者、與村委座談交流,我們直觀感受到了近年來鄉村面貌的深刻變化,也了解到一些尚未解決的發展瓶頸與基層困境。
在與村委干部的座談中,我們了解到,近年來該村依托土地整合和特色農產品銷售,在集體經濟方面有所突破,但同時也面臨青壯年流失嚴重、老齡化加劇等問題。村里曾嘗試推動電商平臺運營,但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和市場經驗,效果不理想。隊員們就農村電商、數字農業、勞動力回流等議題提出建議,并計劃協助撰寫村集體發展策劃初稿,嘗試為基層治理提供青年視角的“微建議”。
在走訪過程中,我們還采訪了一位返鄉創業青年。他曾在城市工作多年,后因照顧父母返鄉,選擇承包村土地種植優質稻米,并嘗試通過短視頻推廣家鄉農產品。他坦言:“城里有機會,鄉下有根。只要政策跟上,年輕人是愿意回來的。”
通過這部分調研,隊員們深切體會到,新時代鄉村不僅需要“資金”和“技術”,更需要“人”的力量。而高校學子正是有知識、有活力、有情懷的群體,我們應該努力將自身所學回饋鄉土,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新鮮血液。
“返鄉實踐,公益先行”不僅僅是一項社會活動,更是一段深刻的人生成長經歷。在這十天中,我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心靈傾聽民意、用行動傳遞溫暖,也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升華。每一堂支教課、每一次調研訪問、每一項宣傳行動,都是我們與社會最真實的連接。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讓我們理解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們體會到青年之于國家、之于鄉村的重要價值。我們不再將“公益”視為遙遠口號,而是看見了它落地的方式;我們不再將“服務”理解為單向輸出,而是意識到它是一種互相成就的成長。
未來,我們將繼續總結本次實踐經驗,構建更成熟、更系統的志愿服務模式,并探索將專業知識更好地與社會問題相結合的路徑。我們相信,鄉村是青年大有可為的廣闊舞臺。只要懷揣理想、不懼艱難,青年一代定能在基層土壤中扎根成長,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