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五十四條)提出的“秦嶺城鎮鄉村建筑物及環境設施的設計和建設,應當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并體現地域文化特色”,7月13日下午,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慧營建·綠映商山”暑期社會實踐隊抵達商洛市柞水縣車家河村,針對當地重點文旅項目西坡·秦嶺民宿開展專項調研。
實踐隊前往車家河村(來源:成員自攝)
實踐隊通過實地測繪、深度訪談與空間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系統考察了該民宿集群的建筑改造理念及其所蘊含的建筑技藝。該建筑群坐落于秦嶺半山腰處,是由廢棄的陜南傳統夯土民居建筑改造而成,現已為較為成功的高端生態旅居空間,該建筑群的改造成功為鄉村建設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
實踐隊在民宿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對現有的四大院落組群展開全面考察學習。考察發現,該項目的最大特色在于實現了低成本改造與高品質體驗的有機統一。設計團隊完整保留了原有夯土建筑的建筑特性及外貌特征,通過加固技術提高結構安全性,節約建材成本;院落布局巧妙利用石墻竹籬形成視覺隔斷,保障游客隱私的同時保持原有建筑與自然山林的聯系。室內空間及家具布置風格簡約質樸,配合夯土墻體的天然保溫性能,形成冬暖夏涼的生態微環境。
在與民宿工作人員的交談過程中,實踐隊了解到,項目建設初期企業為村莊增修盤山公路,不僅活化了當地的12棟瀕危夯土老宅,還推動車家河村經濟轉型,同時結合當地多家居民以民宿運營為生的現象,實踐隊對于“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的振興邏輯有了切身感悟與認知。
此外,當地斑駁的夯土墻更是活的生態教科書。實踐隊觀察到當地墻體多采用土石混合的傳統工藝,其所蘊含的科學性與地域適應性為現代建筑設計亦有所啟示。西坡·秦嶺民宿通過科學加固與功能再造,使得原本荒廢的夯土民居群變為既能滿足當代高品質旅居需求,又可延續地域文脈記憶的建筑群。
西坡·秦嶺民宿的改造成功是“陜南當地傳統技藝完全可滿足當代建筑需求”的有力證明,這對實踐隊后續的鄉村建設方案有著重大意義,更為提煉低碳營建技藝提供技術原型。在之后的幾天里,實踐隊將繼續深入秦嶺村莊,探尋當地傳統技藝,尋找傳統夯土建筑的再升路徑。
實踐隊在車家河村前合影(來源:成員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