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號召,切實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的戰略部署,7月14日上午,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慧營建・綠映商山”暑期社會實踐隊赴孝義文化體驗園,對柞水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探訪。實踐隊以“感知孝義底蘊,傳承文化根脈”為宗旨,通過實地考察、互動體驗、史料搜集等方式,深入挖掘孝義文化的歷史內涵與當代價值,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隊在孝義文化體驗園前合影(來源:成員自攝)
張仲雕像——觸摸孝友精神源頭 實踐隊的文化溯源之旅,始于園區中心處莊嚴肅穆的張仲雕像。這座雕像已超越其物質形態,成為孝義文化不朽的精神圖騰,無聲地承載著“張仲孝友”這一流傳千古的道德佳話。講解員詳述了西周張仲孝親睦鄰的事跡,其德行載入《詩經》,成為后世道德典范。實踐隊結合資料展開討論,思考如何運用時代的新語境、新媒介,讓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力量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實踐隊參觀張仲雕像、了解張仲生平(來源:申思萌 攝)
孝義廳署——沉浸體驗多元文化 作為核心建筑群,孝義廳署內的廳署公堂、孝廉館、張仲館、廳史館、非遺館成為實踐重點。
通過廳署公堂復原的陳設與圖文,實踐隊系統了解了古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能及衙門斷案流程。在孝廉館內,3D投影生動再現“侯鳴珂杖妻拒賄”的歷史場景,實踐隊圍繞“古代廉政文化對當代啟示”展開討論,梳理可借鑒的廉潔理念。在張仲館與廳史館,實踐隊研讀張仲生平史料、古孝義廳文書、建筑圖紙及館藏文物,記錄下關鍵信息。在非遺館中,實踐隊詳細了解了包括王家成小夾板治骨傷技藝、柞水漁鼓、洋芋糍粑、柞水十三花、古鎮宴席“三點水”、柞水草編及杏坪皮紙制作技藝在內的,柞水省級非遺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當代價值,同時,實踐隊還有幸聆聽到原汁原味的柞水漁鼓傳統唱段。
實踐隊參觀孝義廳署(來源:申思萌、馬澤曦 攝)
城墻遺址——解碼古孝義廳滄桑 繼續前行,實踐隊抵達城墻遺址。石子與泥土砌筑的殘垣,見證了古孝義廳的興衰。柞水地處“秦楚咽喉”,三條古棧道交匯于此,曾是戰略要地,戰亂頻發。約150年前,清朝為傳播孝義文化,在張仲故里即今體驗園所在地,設立孝義廳。歲月變遷,古廳已湮滅,僅余城墻遺址與待解碑文。實踐隊仔細研讀碑文、辨識文字,同時運用專業知識,對城墻的構造方式、材料工藝、砌筑技法等細節進行了詳盡的測量、記錄與拍照留存。這些資料為研究清代地方建筑特點、古城墻傳統營造技藝,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依據和基礎素材。
實踐隊采集城墻遺址信息(來源:申思萌 攝)
建筑格局——解讀文景相融智慧 探訪尾聲,實踐隊聚焦園區建筑布局與環境融合,展開深度分析。體驗園以中軸線串聯園區主入口—張仲雕像—孝義廳署,既體現“尊禮有序”傳統,又與山林景觀自然相融,形成“建筑承文化、山水襯文脈”的獨特“文景相融”格局。隨后,隊員們分工拍攝全景,結合園區地圖分析建筑與地形呼應關系,記錄屋檐曲線、窗欞紋樣等細節。
實踐隊了解建筑概況(來源:申思萌、黃夢凡 攝)
本次探訪,實踐隊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存于遺址、藏于技藝、融于建筑”的鮮活狀態,傳承非簡單復刻,需在理解內核基礎上,以創新方式煥發新生。探訪結束后,實踐隊系統梳理了此次在柞水孝義文化體驗園獲取的豐富調研成果,包括歷史文獻、口述資料、影像記錄等,探索“智慧營建”理念與傳統建筑保護的結合點,助力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