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赴鼓樓社區“科普+紅色教育”志愿服務隊在滁州市鼓樓社區開展學業指導課程。此次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涵蓋作文基本技巧提升、皖東黨史宣講、編程初體驗等核心板塊,志愿者們通過技巧闡釋、事例講解、實操體驗等多樣化指導手段,全方位助力孩子們掌握高效學習方法,顯著增強各學科能力,為社區青少年成長注入新動力。
精準教學筑牢作文根基
在日常寫作學習中,不少學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立意模糊不清,選材平淡零散,內容缺乏亮點與邏輯等。針對這些寫作痛點,7月14日,志愿者丁慧寧精心籌備并開設了專項寫作課程,將提升學生的立意與選材能力作為教學核心目標。
課程內容設計系統且貼近學生實際,從定中心的重要性入手,詳細講解確定中心的關鍵要點,還傳授了通過題干分析、生活聯想、素材提煉等實用的基本方法。課堂上,丁慧寧結合《曬曬我們班的牛人》中以牛人為何而牛為中心的經典案例,具體講解如何圍繞中心篩選素材,同時設置了《我的老師》為主題寫作練習環節,讓學生現場運用所學方法構思立意與選材,志愿者在旁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圖片志愿者丁慧寧為孩子們講解選材案例。翁儒杰 供圖
系統教學后,學生不僅掌握了立意和選材的理論方法,還能靈活運用于寫作。課后反饋顯示,95%的學生完全理解并能說出確定中心的三個要點,75%能熟練構思寫作,作文整體性、表達效果顯著提升,中心明確、素材鮮活、情感真摯。
紅色宣講厚植家國情懷
當前,部分學生存在歷史知識儲備不足、對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缺乏系統認知,尤其對家鄉地域內黨的偉大實踐了解甚少的情況,難以深刻體會黨在歷史進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對此,7月15日,志愿者蔣康以皖東大地上的紅色印記為主題開展了黨史宣講活動,圍繞歷史上的滁州城、皖東的革命火種、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四個重要維度,系統梳理不同歷史階段皖東地區與黨緊密相連的歷史脈絡。
宣講中,蔣康生動講述了滁州城作為江淮地區戰略要地在黨史中的重要地位,細致闡述皖東革命火種如何在早期共產黨人的秘密活動中孕育,又如何在群眾中廣泛傳播;深入講解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皖東軍民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破襲戰等抗日斗爭的英勇事跡;詳細介紹解放戰爭時期,黨在皖東地區發動群眾、支援前線,推動解放進程的具體實踐,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
圖片志愿者蔣康為孩子們講解歷史真實案例。翁儒杰 供圖
這堂黨史課以家鄉紅色故事為載體,讓學生直觀了解黨在皖東的奮斗歷程與貢獻。課程有效填補了學生的歷史知識空白,深化了歷史認知,幫助他們從身邊歷史中感悟黨的偉大。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長,厚植起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深厚情懷,推動他們從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樹立正確歷史觀與價值觀,主動肩負起新時代青少年的責任。
編程
在數字化時代,編程能力已成為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為從小培養學生編程興趣,提升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7月16日,志愿者徐成露特別開設了編程初體驗課程,為孩子們開啟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大門。
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從 C 語言的起源講起,介紹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再到 C 語言程序的基本結構,如變量、順序結構等,以及基礎運算法則在程序中的應用。課堂上,徐成露通過趣味動畫演示程序運行過程,用生活中的例子類比編程邏輯,還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代碼片段修改練習,讓抽象的編程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圖片志愿者徐成露為孩子們介紹C語言。翁儒杰 供圖
這堂編程課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技種子,不僅點燃了他們對編程的濃厚好奇與興趣,課后仍圍著志愿者追問編程問題,更在學習中逐步啟蒙編程思維,讓他們學會用邏輯分析問題、按步驟拆解任務。課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他們未來探索編程世界、學習科技知識筑牢基礎。
圖為孩子們與志愿者的合影。翁儒杰 供圖
此次志愿服務課程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與滿滿收獲中圓滿落幕。從寫作能力提升、皖東黨史認知深化到編程興趣啟蒙,每門課程都為成長添彩。志愿者以專業知識與真誠付出,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的學習難題,更在他們心中播下熱愛學習、傳承紅色精神、探索科學奧秘的種子。這場活動既是知識傳遞,更是精神滋養,為社區青少年成長注入了溫暖持久的力量。(通訊員 裴世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