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春風拂柳”實踐團:電力賦能,點亮洼子村高標準農田新希望
作者:李士超 劉國宸 林曉雪
山東理工大學“春風拂柳”實踐團于7月20日來到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洼子村進行村間走訪,并詳細了解其在鄉村振興中高標準農田輸配電建設的實踐與突破。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戰略工程,其輸配電設施不僅是灌溉排澇的動力源,更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洼子村以"藏糧于技"為導向,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管護升級,推動農田輸配電從"能用"向"好用"跨越,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民交流了解村里輸電建設情況
據村民們介紹,過去農田里的灌溉機井供電不穩定,老舊的線路時常出現故障,遇到用電高峰時期,電壓不足使得灌溉設備難以正常運轉,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灌溉時機和灌溉質量,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村中土地肥沃,卻因電力供應問題,難以充分釋放土地生產潛力,增收致富的步伐也因此放緩。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洼子村的推進,農田輸配電工程成為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舉措。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規劃下,供電公司積極參與,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對洼子村的農田輸配電系統進行全面升級改造,為農田輸送著穩定的電力。變配電裝置也得到更新換代,其容量能夠滿足農業生產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無論是大型灌溉設備,還是智能化的農業監測設備,都能在充足電力的保障下高效運行。
圖為實踐團成員實地探訪配電設施
高標準農田輸配電工程的建成,給洼子村帶來很大的變化。灌溉效率大幅提升,以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的灌溉工作,現在通過自動化的灌溉設備,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節省大量人力成本。穩定的電力供應使得村里能夠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例如智能溫室大棚,實現農作物的反季節種植,豐富農產品的種類,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村民的收入也隨之大幅增加。
除了直接的經濟效益,輸配電工程還對洼子村的生態環境和鄉村治理產生積極影響。精準的灌溉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保護當地的水資源。電力的穩定供應也為鄉村的公共設施提供保障,文化廣場的設施更好運行,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促進鄉村文明建設。洼子村正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大步邁進。
圖為高標準農田輸配電建設
在這場重塑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中,高標準農田輸配電建設不僅是硬件升級,更是農業現代化的理念革新。當智能電表開始記錄田間電流,當光伏板在田埂閃耀光芒,村民感受到的不僅是電力設施的迭代,更是"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實踐。隨著構網型新能源、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深度應用,農田輸配電必將成為連接傳統農耕與智慧農業的"數字橋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筑起更加堅實的“電力長城”。這既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