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裹著咸澀的氣息,拂過高塘島。7月15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的成員們深入高塘島,與有著豐富出海經驗的“船老大”們進行了一場深入訪談。通過面對面交流,隊員們從漁業生產、文化傳承等維度,觸摸到了海島漁民真實的生活脈搏。
圖為團隊成員在漁辦前的合照
一、與海共舞:現代漁業的困境與突破 “現在的生意,和年輕時不一樣了。”其中一位漁業從業者坦言。一般而言,一次出海短則半月,長則數月。最讓他們憂心的是漁業資源的變化:"過去在近海就能滿載而歸,現在要跑到很遠的海域才能找到魚群。"雖然帶魚、鯧魚仍是主要漁獲,但產量和收益明顯下滑。談及海上風險,政府的氣象預警是重要屏障。“臺風要來前,警報就響了,規定時間內必須回港避風,這是死命令。”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漁民正在進行訪談
二、古調新聲:漁家文化的傳承之路
談及祖輩傳下的出海規矩,從業者們紛紛提到:“初一十五不出海,圖個平安順遂。這是老輩人的經驗,寧可信其有。”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對大海的敬畏。然而,時代的浪潮也沖刷著傳統。當小隊成員詢問漁歌號子的傳承情況時,漁業從業者說道:“號子?以前拉網、起錨,全靠它喊出力道。”他眼中閃過一絲懷舊的光,“哎嘿呦嗬……那種調子,現在機器轟鳴,哪還用得上?”他回憶,如今只在開漁節表演或非遺活動上偶聞號子聲,“調子還在,但那股子搏命的勁兒,淡了。”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漁民的合照
三、向海而生:老漁民的堅守與期盼 對這些漸行漸遠的海洋記憶,這些在海上工作了幾十年的船老大們,堅定地說道:“得傳下去!”談到非遺和海洋文化的保護,他語氣斬釘截鐵,“肯定要保護!這些都是寶貝,很珍貴!”他強調,“讓后代知曉至關重要。得讓孩子們知道,老一輩是怎么在風浪里討生活,怎么靠著雙手、喊著號子養家糊口。”
隨后,小隊又來到其中一位漁民家中,在漁民家門口,擺放著出海用的漁網,裝魚的容器等等,漁民熱心的向隊員們介紹這些他最熟悉的工具。談起幾十年的出海捕魚經驗,老漁民頻頻感嘆其中的艱辛與不易,也正是這樣的種種辛苦,更讓團隊成員感受到其中的堅守。
圖為團隊成員們拜訪漁民家
夕陽西下,海浪依舊拍打著岸邊。調研團隊的隊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歸程,而那些飽經風霜的面容和鏗鏘有力的話語,將永遠銘刻在他們的記憶中。這次走訪不僅是一次文化調研,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連接著漁村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