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早早到達贛州,如何讓低齡兒童理解霸凌的心理后果?如何教會他們有效應對?南京師大泰州學院志愿者在贛州的這堂課,給出了“入腦入心”的答案——用一張紙的褶皺解釋“心的傷痕”,用一次次模擬演練固化“行的技巧”。
認識行為治療法本土化實踐
活動室里,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的志愿者們正在布置場地:墻上貼了“勇敢者勛章”的模板,桌上放著一摞A4紙和彩色筆——這是團隊志愿者為孩子們準備的“防霸凌禮物”。“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這次的教案,有兩個核心目標:讓孩子“懂傷害”(理解心理后果)和“會應對”(掌握實際技巧)。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他們借鑒了“認知行為療法”的理念:先改變認知(理解傷害),再改變行為(學會應對)。團隊查閱了《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發現7-10歲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于是確定了“用具體事物解釋抽象概念”的策略。
三級創傷可視化實驗
7月9日上午9點,活動在“拍手歌”中開始:“你拍一,我拍一,霸凌行為要警惕;你拍二,我拍二,遇到欺負不害怕……”孩子們跟著節奏拍手,很快進入狀態。
9點30分,“傷害是什么”環節開始了。志愿者拿出三個杯子:第一個裝著清水(代表“沒被傷害”),第二個裝著渾濁的水(代表“被傷害”),第三個裝著沉淀后的渾水(代表“傷害后的恢復”)。“大家看,”志愿者說,“清水變渾很容易,但要變清需要很久,就像被欺負后,心里要好長時間才能舒服。”這個比喻讓孩子們很感興趣,紛紛舉手要“試試”。當小澤把墨水滴進清水時,他小聲說:“就像有人說我壞話,心里一下子就不好了。”
10點15分,“紙的傷痕”環節開始了。志愿者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A4紙:“這張紙就像我們的心靈,現在我們來看看‘傷害’會留下什么。”她讓孩子們跟著做:“有人第一次罵你時,畫個小圈;第二次罵你時,畫個大圈;第三次罵你時,把紙揉起來。”小澤畫圈時很用力,紙上的圈越來越大。當揉紙時,他突然說:“我以前被罵了三次,心里就像這紙一樣亂。”志愿者蹲下來,輕聲說:“被罵三次,你一定很難受吧?這不是你的錯。”
從卡片到肌肉記憶
11點,“應對工具箱”環節開始了。志愿者們準備了“工具卡”:“大聲說不卡”“找大人卡”“安全跑開卡”“記錄卡”(記下霸凌的時間、地點)。孩子們輪流抽卡,抽到哪張就練習對應的技能。抽到“大聲說不卡”的小雨,起初聲音很小,志愿者就和她一起喊:“請你停止!”練了5次后,她的聲音響亮了很多。抽到“記錄卡”的小澤,認真地在紙上寫:“7月5日,小明罵我。”他說:“這樣告訴老師,老師就知道是真的了。”
復合場景壓力測試
下午1點30分,“情景大挑戰”開始了。志愿者設置了“難一點”的場景:“有人一邊罵你一邊擋著路”“有人說‘你告訴老師我就打你’”。孩子們需要組合使用“工具卡”的技能。
在“有人威脅”的場景中,小澤先是按照“記錄卡”的方法,假裝在手心記東西,然后趁“欺負者”不注意,跑向扮演“老師”的志愿者,完整報告了情況。志愿者立刻表揚他:“小澤又聰明又勇敢!”
從勛章到心靈圖譜
活動的最后,志愿者給每個孩子發了“勇敢者勛章”,勛章背面刻著“我能保護自己”。孩子們把勛章別在胸前,驕傲地展示給同伴看。服務站的老師說:“這次活動最成功的是,孩子們不僅知道了‘霸凌不好’,還知道了‘遇到霸凌該怎么辦’。昨天有個孩子說‘我知道怎么告訴老師了’,這就是進步。”團隊成員在日記里寫道:“當小澤說‘我不怕了’時,我突然覺得,所有的準備都值得。教育或許不需要復雜的方法,有時一張紙、一張卡,就能點亮孩子的勇氣。”

離開贛州時,團隊志愿者收到了小澤的畫:一張平整的A4紙,旁邊寫著“我的心”。這張畫被志愿者夾在教案里,成為團隊最珍貴的“成果”。這場用紙張和卡片開展的教育,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效果,但它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的“理解”與“勇氣”,終將慢慢生根發芽,長成保護他們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