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到達江西贛州。在贛州兒童服務站的操場上,一群孩子正在玩“勇敢者游戲”:一個孩子扮演“欺負者”,另一個孩子要大聲說“請你停止”,然后跑向“安全區”。這個看似簡單的游戲,是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設計的防霸凌實踐課的一部分。“紅心研墨”實踐團隊由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各個學院的學生組成。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發現,很多兒童安全課只講‘是什么’,卻很少教‘怎么做’。比如告訴孩子‘被欺負要反抗’,但沒說怎么反抗才安全。”為此,團隊查閱了《兒童防霸凌行為訓練手冊》,結合300份兒童行為調查報告,設計了“認知-體驗-實踐”三步走的課程體系。
精準調研:破解安全教育的實踐困境
實踐團隊抵達贛州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周邊的2所小學。“有位班主任說,很多孩子被欺負后,要么不敢說,要么只會哭,”志愿者,“這讓我們更堅定了要教‘具體方法’的決心。”他們根據走訪結果,增加了“安全撤離”的模擬訓練,比如“遇到推搡時,側身躲開并跑向老師”。
認識筑基:從概念辨析到傷害具象
7月9日上午9點,活動正式開始。志愿者們先給孩子們做了個“霸凌小測試”:“如果有人說‘我不跟你玩’,這是霸凌嗎?”“如果有人偶爾借你的橡皮不還,是霸凌嗎?”通過測試,孩子們明白了“霸凌是故意的、重復的傷害”。10點,“紙的故事”環節開始了。志愿者舉起一張A4紙:“這張紙就像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現在我們來看看‘傷害’會讓它變成什么樣。”她讓孩子們跟著指令做:“有人罵你時,折一個角;有人推你時,揉一下中間;有人連續一周不跟你玩時,把它撕個小口子。”小航是個調皮的男孩,撕紙時特別用力,結果撕了個大口子。志愿者沒有批評他,而是問:“小航,你的紙破了,是不是有點可惜?”小航點點頭。“如果我們的身體被打出血,就像紙破了一樣,會疼很久,”志愿者說,“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也不能傷害別人。”小航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后不打人了。”

三招防身術:必要的安全指南
“紙的故事”后,孩子們對“傷害”有了更具體的認知。接下來的“方法訓練營”,志愿者教了“三招防身術”:第一招“大聲說不”,練習用堅定的語氣說“請你別這樣”;第二招“安全撤離”,模擬“遇到危險時,跑向穿制服的人(老師、保安)”;第三招“及時報告”,教孩子們說清“誰、在哪里、做了什么”。在“安全撤離”模擬中,志愿者扮演“欺負者”,故意擋住孩子們的路。起初,有的孩子慌得亂跑,志愿者立刻喊停:“大家看,小琪是怎么跑的?她繞開了‘欺負者’,跑向了舉著‘安全區’牌子的老師。”練習5次后,孩子們都掌握了“繞開障礙、跑向安全區”的技巧。最讓人感動的是“報告訓練”環節。志愿者讓孩子們對著“假老師”(由志愿者扮演)報告:“老師,小明昨天和今天都搶我的筆。”有的孩子緊張得說不出話,志愿者就一句一句教。當最膽小的小女孩終于完整報告后,她開心地跳了起來:“我會說了!”
綜合練習:現實場景的壓力測試
下午2點,“綜合演練”開始了。志愿者設置了一個復雜場景:“你在操場玩,有人罵你并推你,旁邊沒有老師,但教室就在不遠處。”孩子們需要完成“大聲說不、側身躲開、跑向教室、告訴老師”一整套動作。小琳是個文靜的女孩,演練時跑得有點慢,志愿者就陪著她練了3遍,最后她終于在10秒內跑到了“教室”。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收到了“勇敢者勛章”,上面刻著“我能保護自己”。服務站的老師說:“以前有個孩子被欺負后,半天說不清楚發生了什么,今天練了報告技巧,以后遇到事就不怕了。”

傍晚,團隊志愿者整理孩子們的反饋表,發現90%的孩子都寫了“我學會了說不”。小航在反饋表里畫了一張紙,旁邊寫著“我要保護它”。志愿者看著這些反饋,笑著說:“我們要的不是讓孩子變得攻擊性強,而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利不被傷害,也有能力保護自己。”團隊計劃把這次的教案整理成視頻,發給贛州的鄉村小學,讓更多孩子受益。離開服務站時,夕陽把孩子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小琳跑過來,給了志愿者一個擁抱:“謝謝老師,我不怕了。”這個擁抱,或許就是對這場活動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