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縣口子實驗高級中學的智慧教室里,電子屏上仍留存著期末復習時的“知識點熱力圖”——這是該校依托科大訊飛智慧課堂技術生成的教學數據看板,也是高中生日常學習的“標配”工具。2025年7月1日,來自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3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學生劉錦怡在此開展校園AI使用情況調研,通過與高中生深度交流、收集調研表,不僅梳理了現有AI應用的成效與不足,更捕捉到高中生對“智慧校園”的高階期待——在升學壓力與個性化發展之間,AI如何成為更具溫度的“助力者”。
現有AI應用:“精準化”底色下的教學革新
“以前復習像‘大海撈針’,現在打開AI系統,就能看到‘三角函數錯題占比30%’‘立體幾何得分率80%’,復習方向一下子就明確了。”一名高三學生指著終端上的“個人知識圖譜”說。該校已實現的“備課-課堂-課后”AI閉環,讓教學效率顯著提升:教師通過智能平臺獲取全國優質教案,課堂上用“搶答器”“投屏答題”實時掌握學生狀態,課后推送的分層作業精準匹配不同學生的薄弱點。調研顯示,85%的學生認為,AI讓學習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補弱”,尤其在高三復習階段,“針對性”優勢格外突出。
學生機里的“微課資源包”也成為自主學習的利器。“物理課沒聽懂的地方,回家點開對應的微課,老師的講解配上動畫演示,比課本好懂多了。”一名高二學生說。但也有學生反映,現有系統的“互動性”仍有提升空間:“微課只能看,不能問,如果能像‘在線老師’一樣,暫停后直接提問‘這里的公式怎么推導’就好了。”
學生建議:從“知識覆蓋”到“深度賦能”,AI需更懂高中學習邏輯
調研中,高中生的建議呈現出強烈的“深度學習”導向,既關注AI對升學的實際幫助,也期待其助力長遠能力培養。在“精準提分”層面,最受關注的是“課堂動態調整”。“老師講課有時會按自己的節奏來,但我們可能在某個點卡住了。”一名學生希望升級AI課堂系統,通過分析學生的答題速度、表情變化(如皺眉、困惑),實時提醒教師“此處需放慢講解”,甚至自動彈出“同類例題”輔助理解,讓課堂節奏更貼合學生實際。
在“素養提升”方面,學生們期待AI打破學科壁壘。“高考題越來越活,比如物理題里會藏著數學計算,歷史題里要分析地理因素。”一名文科生提議引入“跨學科知識關聯工具”,當學習“工業革命”時,系統自動關聯“物理中的蒸汽機原理”“地理中的資源分布”,幫助構建知識網絡。還有學生關注“自主探究”:“實驗室的器材有限,很多實驗只能看視頻,要是有AI虛擬實驗室就好了,能模擬‘電路故障排查’‘化學反應配比’,做錯了還能重來,不用怕打碎儀器。”
智慧發展啟示:以“深度融合”為核,構建賦能型AI生態
從調研結果來看,高中階段的AI應用需在現有“精準教學”基礎上,向“深度賦能”升級。一方面,應持續優化數據驅動的教學閉環,例如將AI課堂反饋從“答題數據”延伸至“過程性表現”,通過分析筆記關鍵詞、小組討論發言,更全面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打破“學科孤島”,用AI工具串聯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例如用智能分析平臺解讀高考真題中的跨學科考點,輔助教師設計融合課程。
更重要的是,AI應用應兼顧“效率”與“溫度”。正如一名學生在調研表中寫道:“我們需要AI幫我們節省時間,但不希望被數據定義。”未來,濉溪縣口子實驗高級中學可探索“AI+導師制”結合模式——AI負責精準定位知識漏洞,教師則聚焦學習動力激發、生涯規劃指導,讓智慧校園既高效又溫暖,真正實現“技術賦能教育,而非替代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