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踐行民族團結理念,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7月12日,長安大學赴四川綿陽、涼山“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潤千村”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北川,開展以羌族水墨漆器和羌族草編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深入探尋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民族智慧與團結力量。

在北川羌族水墨漆器工坊,非遺傳承人張壽榮老師向實踐隊員講解了選料、制胎、上漆、繪圖案等制作工序,每步都凝聚著數代人的經驗與堅守。隨后,隊員們親身體驗了繪圖案這一重要環節,直觀感受到了水磨漆器技藝的精妙。大家從這一技術中體會到羌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的追求,這項承載羌族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的工藝,已成為各民族了解羌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隨后,實踐隊來到了北川羌族草編傳承基地。在這里,草編技藝傳承人向隊員們介紹了草編的原料選擇、編織方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專門向隊員們介紹了一件獨特的作品,這件作品用獨到精巧的編織技藝,以草編的形式呈現出56個民族的特色元素,它所代表的是56個民族團結一心、共筑美好家園的愿景,也讓各民族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團結精神具象化。


與草編傳承基地負責人交流時,隊員們得知,北川羌族草編不僅是傳統技藝,更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中作用顯著。汶川地震后,當地推廣草編技藝,為受災民眾提供就業崗位,同時也吸納殘疾人士就業,讓他們通過勞動增收。草編產業不僅帶動當地經濟復蘇,更促使各民族群眾在共同參與制作、銷售中加強交流合作,增進了解信任,鞏固了民族團結基礎。


本次北川實踐活動,讓隊員們系統認識了羌族水墨漆器與草編非遺,深化了對其時代價值的理解。隊員們通過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魅力,深刻體會到了非遺作為民族文化載體,在維系民族情感、促進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大家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關注傳承動態并參與宣傳,未來也將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投身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團結事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供圖丨長安大學赴四川綿陽、涼山“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潤千村”暑期社會實踐隊 劉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