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的題詞,精準道出了這片赤色熱土的深沉稟賦。2025年7月,伴隨著對崢嶸歲月的由衷崇敬與對蓬勃山林的自然向往,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踏上了這片浸潤著革命記憶與生態靈秀的錦繡土地,開啟了一場兼具精神洗禮與心靈感知的紅色實踐之旅。
從高鐵站到全國井岡山教育培訓基地的一個半小時車程里,車輛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向上穿行,像是鉆進了一片無邊無際的綠。道路兩旁,茂盛的樹木隨山勢起伏,交織成密不透風的綠幕,陽光穿過枝葉的縫隙,在車窗上投下跳躍的光斑。實踐隊員們紛紛望向窗外,被這滿眼的蒼翠生機深深吸引,仿佛每一片葉子都在訴說著井岡山的“山林好”。
行駛至培訓基地,蔥蘢沃野帶來的震撼尚未從心頭褪去,這片土地上更為厚重的赤色豐碑,已在等待我們去探尋體悟——這正是井岡山的第二“寶”:歷史紅。

實踐隊員在博物館參觀 崔科凡 攝
井岡山,這片被歷史深深鐫刻的土地,承載著中國革命進程中至關重要的意義。1927年10月,
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肩負著民族解放的使命,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奔赴井岡山。彼時,大革命剛剛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革命形勢岌岌可危。但正是在這艱難時刻,他們以非凡的戰略眼光與堅定的革命信念,選擇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在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同志領導工農革命軍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創造性地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為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從根本上保證了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隨后,毛澤東同志在荊竹山雷打石上莊嚴宣布了“三大紀律”,深刻體現出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本質,對正確處理軍隊內部關系、軍民關系以及瓦解敵軍等方面,發揮了歷史性的重大作用。

實踐隊員在雷打石前商議制定隊內紀律 崔科凡 攝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指引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引發了革命勝利的燎原之勢,譜寫出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
如今,井岡山不僅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更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這二十八個字高度凝練了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
堅定執著追理想,展現的是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時期,面對敵人的瘋狂“會剿”和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始終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頑強意志克服缺衣少食、武器匱乏等重重困難,堅守革命根據地的執著品格;實事求是闖新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勇氣和實踐智慧:在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同志果斷放棄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率領部隊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創造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打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困擾,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方向;艱苦奮斗攻難關,展示出革命先輩們在絕境中不屈不撓的奮斗姿態和直面挑戰的擔當精神: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將士們身處貧瘠山區,在處境極其艱難、物資極度短缺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推進根據地各領域的發展建設,讓革命火種燃燒得愈發旺盛;依靠群眾求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根本宗旨和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革命風骨,黨和紅軍在井岡山斗爭中始終與廣大人民同甘共苦,依靠群眾的支援在白色恐怖中站穩腳跟,在敵眾我寡的斗爭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如今,井岡山精神早已跨越時空,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指引著人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斷攻堅克難、奮勇前進。

實踐隊員在進行專題課程學習 崔科凡 攝
從盤山路上滿眼的蒼翠生機,到革命舊址里觸摸的紅色記憶,實踐團在井岡山的每一步行走,都是對“歷史紅、山林好”雙重魅力的深刻體悟。這片土地上,綠色山林孕育著生生不息的活力,紅色歷史沉淀著歷久彌新的精神。正如井岡山精神跨越時空的感召,實踐隊員們帶著這份從紅土地與綠山林中汲取的力量啟程,必將在未來的學習與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踐行使命擔當,讓井岡山的“兩件寶”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通訊員:許祥瑞 劉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