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上的蒼松翠柏,滌蕩著革命歲月的烽火回響,鐫刻著共產黨人最本真的廉潔基因。在壩上村,革命先烈李筱甫之孫李祖芳老師指著老照片向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的隊員們講述那段往事:1928年,祖父將家中白馬、650塊銀元、20擔菜籽、36擔稻谷悉數贈予工農革命軍,不求回報,只為“紅軍是為老百姓打天下”。這樸實的講述似一堂生動的廉政黨課,讓實踐隊員們在這片紅土情深中深刻體悟:井岡山精神從來都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陳列,而是滋養當代廉政建設的源頭活水。

李祖芳老師在為實踐隊員講述紅色故事 崔科凡 攝
初心如磐:革命年代的廉潔密碼
李筱甫同志的無私奉獻,是對井岡山時期共產黨人整體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在荊竹山雷打石前,“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的紀律規范劃破歷史長空,讓工農紅軍與舊軍隊劃出了本質的界限。小井紅軍醫院里,張子清師長把緊缺的食鹽讓給重傷員,自己卻因感染而不幸犧牲,他用生命詮釋了“不搞特殊化”的政治本色。這些故事共同構成了井岡山廉政文化的核心內涵:廉潔從不是寫在紙上的紀律條文,而是源于“革命為了人民”的信仰自覺,是融入血脈的責任擔當。
廉潔是共產黨人的政治生命線,是贏得人民群眾堅定擁護的不二法門。在公私分明的界限里,藏著民心向背的關鍵。革命年代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與新時代“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其本質上都是對“權為民所用”的執著堅守。
薪火相傳:紅土新貌中的作風延續
今日壩上村的煥新容貌,正是井岡山廉潔精神的當代實踐。廁所改造、飲水工程、稻田養鴨生態模式等真正的民生工程沒有花架子,全是實在事,恰如當年李筱甫同志支援紅軍的物資,每一分都用在了刀刃上。“紅軍的一天”特色項目帶動井岡山地區鄉村振興,靠的不是虛報浮夸,而是“實事求是闖新路”的實干作風,與不務實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實踐隊員與李祖芳老師在“紅軍村”的合影 吳丹洋 攝
李祖芳老師守護的不僅是紅色家族記憶,更是一種廉潔政治傳統。當他把祖父的故事講授給青年學子,其實正是在傳遞一個樸素卻強大的真理:廉政建設從來都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彰顯在每一次具體抉擇中的公私之辨。革命年代的銀元菜籽,如今的惠民資金項目,場景在變、形式在變,但“當官發財兩條道”的政治底線從未動搖,“心中裝著群眾”的政治立場始終未移。
砥礪前行:以井岡精神淬煉廉潔品格
如今,站在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井岡山,一個愈發清晰的事實已然呈現出來:反腐敗斗爭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既需要外在制度約束的“他律”,更需要內在信仰力量的“自律”。李筱甫同志在當年面對的物質誘惑,與今天一些領導干部面臨的利益圍獵,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對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的考驗。井岡山斗爭時期,以李筱甫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靠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頑強信念堅守了初心使命與信仰自覺;新時代的廉政建設,同樣需要從井岡山紅色基因中汲取偉大的精神鈣質。
讓井岡山精神成為廉政建設的“源頭活水”,就要像李祖芳老師那樣,把紅色故事裝進心里、講進心中,要讓“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的紀律意識轉化為“不想腐”的思想自覺;要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優秀傳統,融入權力運行體制的全部流程,讓制度籠子越扎越緊;更要讓“依靠群眾求勝利”的政治智慧,成為監督執紀的重要法寶,讓群眾監督的眼睛照亮每一個角落。

實踐隊員在進行專題學習 崔科凡 攝
井岡山的風,吹拂近百年卻依然清澈純凈。從李筱甫同志的銀元稻谷到新時代的廉政新規,變化的是歷史與時代背景,不變的是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與信仰初心。在井岡山這片紅土上讀懂“當官不是為享福”的踏實樸素道理,在廉政黨課中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堅強思想防線,井岡山精神必將成為燭照前路的信仰燈塔,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行得更遠。(通訊員:許祥瑞 劉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