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海大學“長江流域水網建設”調研團為積極響應國家水利部號召于貴州畢節、貴州銅仁、江蘇揚州、湖北丹江口、開展了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圍繞水網建設,數字孿生,工程效益等方面進行了水利設施實地考察,政府座談交流學習。
1.訪水利先輩,明水網建設 實踐團隊以政府座談和實習學習為主要形式,分為兩組同時展開活動。在政府座談方面,團隊與揚州市水利局開展線下訪談,就生態建設,防汛灌溉,數字孿生等方面展開采訪。此次座談中,揚州市水利局規計處、工程運行管理處等部門對座談相關問題展開系統回答,在向我們介紹了揚州水系基本情況后,又以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為主軸展開講述。生態河道建設、沿岸工廠搬遷、防洪防汛技術,在數學模型的支撐下,從歷史成就到未來規劃揚州水網建設被直觀地展現在眼前。在實習學習方面,部分團隊成員前往江都水利樞紐,在站內接引人員的帶領下,有序參觀站內設備。團隊以探索數字孿生技術為主要研學目的,著重參觀了萬福閘啟用機智能監控平臺。
2.探南水北調,觀國之重器 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在丹江口大壩進行學習,團隊成員從壩后出發首先抵達壩后廠房,不僅見到了1995年丹江口水利發電廠2號水輪發電機組增容改造更換下來的發電機轉輪實物,還據此初步了解了水輪機的運行原理。
此后團隊成員進入大壩廊道進行參觀學習。在廊道內,團隊成員了解到丹江口大壩包括壩基開挖控制爆破技術、初期壩體混凝土拆除技術、新老混凝土結合施工技術等一系列世界領先的建設技術,同時通過廊道內監測點,見識到了丹江口有限元結構仿真模型。
團隊成員至夾巖水利樞紐進行實踐學習,由夾巖樞紐張斌主任介紹沿途水工建筑。抵達壩頂后,張主任與石工程師等多名水利前輩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樞紐的各項數據與功能,從張主任的講解中,團隊成員初步了解到夾巖樞紐的職能及其重要性,為夾巖樞紐調水范圍之廣、數據監測之快、惠及百姓之深而感嘆。在參觀實際建筑后,團隊成員對數字孿生夾巖工程先試先行項目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在后續中控室與監控系統機房房的參觀中,團隊成員在相關專家的講解下,了解了技術系統的組成、運作、工作原理等,體會到現代水利與數字孿生技術結合帶來的高效性與精確性。了解到“智慧水網將是未來水利行業的大趨勢。
3.尋水源工廠,曉水網職能 實踐團隊前往貴州省銅仁市參觀了農夫山泉(貴州)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對數字孿生技術通過智能制造對水資源利用帶來的效益進行調研。
在農夫山泉的生產基地,小組成員們了解了從水源地到瓶裝水的整個生產過程。現代化的生產線井然有序,一瓶瓶經過嚴格殺菌、過濾裝灌等工序的農夫山泉從生產線上流出,即將運往全國各地。在探訪過程中,無論是生產基地,還是周邊的自然環境都呈現出一種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工廠對生產智能化和對綠色發展的執著追求。
在探訪過程中,無論是生產基地,還是周邊的自然環境都呈現出一種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工廠對生態環境的珍視和對綠色發展的執著追求。
4.結語 在當下,水企業,水部門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發展水源地的同時充分保護周圍環境,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發展理念,相信在未來會緊跟時代步伐,將“水文章”做得更加精彩紛呈。
經過本次實踐,團隊成員更加堅定了投身水利事業的決心,將進一步弘揚水利精神,學習新思想,為新時代水網建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