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河海大學“麋鄉生態夢”鹽城濕地保護調研實踐團走進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保護調研實踐活動,在與自然對話、與基層聯動中感悟濕地生態價值,探尋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的共生路徑。
訪管理處・探護麋初心 實踐團首站來到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工作人員開展座談交流。管理處人員詳細介紹了保護區的發展歷程:從1986年引入39頭麋鹿建立種群,到如今成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棲息地,近40年的保護之路凝結著一代代護鹿人的堅守。團隊成員認真聆聽麋鹿種群數量增長、濕地生態修復等成果,同時說明此行旨在學習保護區管理經驗、探索青年參與生態保護的途徑。
拜訪麋鹿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訪談管理處人員
入園觀鹿・悟生靈之美 在管理處人員與導游的帶領下,實踐團走進中華麋鹿園。陽光下,成群的麋鹿或漫步于蘆葦蕩邊,或低頭啃食青草,靈動的身影與濕地景觀相映成趣。導游結合實地場景,細致講解麋鹿的食性、繁殖習性及生存智慧——它們以禾本科植物為主食,適應濕地的季節性水位變化,雄鹿的角每年脫落再生,是自然演化的奇妙饋贈。
“近年來,通過改善棲息地植被結構、建立食物補給區,麋鹿存活率穩步提升。”導游指著遠處的觀測點介紹,如今保護區已形成完整的麋鹿生存監測體系。團隊成員通過望遠鏡觀察麋鹿活動,記錄其棲息環境特點,真切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參觀麋鹿博物館
實地調查濕地情況
探核心區・見科技護綠 深入保護區核心區,實踐團實地探訪了先進的生態保護技術應用場景。在智能監測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濕地水質、植被覆蓋率、麋鹿活動軌跡等數據,這些數據通過分布在濕地的傳感器實時傳輸,為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管理處人員演示了無人機巡護系統:“以往人工巡護需數日覆蓋的區域,無人機幾小時就能完成。”這些科技手段與生態理念的結合,讓成員們看到了現代技術在守護自然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保護區監測技術
與保護區人員交談
走村落・傳綠韻新風 實踐團前往保護區附近村莊,開展濕地保護宣傳與社區調研。成員們向村民發放精心制作的科普宣傳單,內容涵蓋麋鹿生態價值、濕地保護小知識及保護區為鄉村帶來的發展機遇。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隨著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不少村民從事民宿經營、生態向導等工作,收入水平較以往顯著提升。
“保護區建起來后,環境變好了,游客多了,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一位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笑著說。團隊成員認真傾聽村民對生態保護的看法,記錄他們的建議,更深刻地理解了“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家園”的現實意義。
拜訪當地村民
發放宣傳單
此次大豐之行,實踐團在觀察中學習,在交流中感悟,不僅見證了麋鹿保護的豐碩成果,更體會到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作為青年學子,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傳播濕地保護理念,用專業所長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青春力量,讓“麋鄉生態夢”在更多人心中扎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