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上午9時,碳凈工坊團隊成員王紫涵一行前往遼寧省朝陽市金達鈦業有限公司,開啟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調研。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金達鈦業在綠色生產與數字化轉型領域的探索備受關注——本次調研正是以其實踐為樣本,深入挖掘工業企業碳中和落地經驗,為相關領域研究積累一線數據。金達鈦業負責人王俊華攜技術團隊全程接待并細致講解。
調研首站聚焦海綿鈦分廠。王俊華指著車間內的新型設備介紹:“通過替換為節能型還原爐,單噸產品能耗直接降低20%;再加上配套的余熱回收裝置,生產中產生的高溫煙氣能轉化為車間供暖熱能,單這兩項技術,每年就能節約標準煤500噸以上。”在鎂電解分廠,技術升級的成效同樣直觀:采用新型電極材料的電解槽將電流效率提升至92%,較傳統設備減少15%的電能損耗。實時監測系統數據顯示,改造后該分廠月均耗電量比此前降低8.3萬度,相當于減少約50噸碳排放。
氯化分廠的尾氣處理系統成為調研團重點考察對象。技術人員現場演示了這套自主研發裝置的三級凈化流程:先通過冷凝技術回收氯氣循環用于生產,再對剩余氣體進行化學中和,最終使有害氣體排放濃度穩定控制在5mg/m³以下——這一指標不僅遠優于30mg/m³的國家行業標準,更實現年減排有害氣體約200噸。
在企業數字化管理中心,電子屏上實時刷新的能耗曲線、設備效率等數據鏈引發團隊熱議。王俊華表示,該平臺能精準鎖定高耗能環節:“比如去年通過分析數據優化生產調度,公司整體能耗同比下降6.7%,相當于年減碳超千噸。”這種“技術改造+數據驅動”的雙輪模式,讓減碳從“被動達標”轉向“主動優化”。
此次調研讓團隊系統掌握了金達鈦業從生產端到管理端的全鏈條低碳舉措。其將環保技術創新與數字化管理深度融合的路徑,不僅為同類工業企業提供了可復制的轉型范本,收集的能耗數據、技術參數更成為團隊后續研究的實證依據。正如團隊成員所言:“一線實踐案例為產學研合作搭建了橋梁,也為破解工業減排共性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