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常州工學院“對話秋白,青春筑夢”實踐團隊的成員們前往江蘇常州瞿秋白故居,開展主題研學實踐活動,深入探尋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革命足跡,感悟革命先驅精神。
在故居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們細致參觀了各個展區。泛黃的書信、磨損的眼鏡、樸素的衣物以及那張承載著革命思考的書桌,生動還原了瞿秋白的生活與斗爭場景。故居講解員重點介紹了《多余的話》手稿復制品:“這份獄中絕筆,展現了瞿秋白先生作為革命家對信仰的堅定,以及作為知識分子對人生的深刻自省。”實踐團隊隊員們認真聆聽,不時記錄。
書房展區一張擺放著硯臺和毛筆的書桌吸引了大二學生俞馨蕊的注意。“這些日常物件讓我感受到瞿秋白先生平凡生活的一面,”俞馨蕊說,“但正是在這樣樸實的書桌前,他筆耕不輟,為革命事業和思想啟蒙貢獻智慧,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偉大源于日常的堅守。”

圖為實踐隊成員仔細觀看瞿秋白故居陳列的文物。武蘭蘭攝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注意到故居西廂房專門設置了“瞿秋白與翻譯事業”展區。這里陳列著他翻譯的《國際歌》手稿和多種外文書籍,其中一本《新俄文學選集》的扉頁上留有他用俄文寫下的批注。趙蕓禾介紹,瞿秋白精通多門外語,翻譯了大量馬列著作和文學作品,“他提出的‘翻譯要信達雅’原則,至今仍是翻譯界的重要準則。”實踐隊隊員、外語學院學院姜季翎仔細研讀著翻譯手稿,她表示:“沒想到革命先輩在專業領域也有如此深的造詣,這讓我更加明白‘術業有專攻’的重要性。”

圖為團隊成員觀看瞿秋白紀念館展區。武蘭蘭攝
臨近參觀結束,隊員們來到故居庭院內的瞿秋白雕像前。雕像中的瞿秋白身著長衫,目光堅定望向遠方。實踐隊指導老師丁秋娜組織隊員們進行簡短交流,隊員們紛紛分享參觀感悟。“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獄中仍堅持寫作的事跡,那種面對困境不放棄理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隊員沈藝說。吳辛浥則表示:“通過這次參觀,我對‘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傳承這種精神,在學習中腳踏實地,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瞿秋白雕像前駐足。武蘭蘭攝
實踐隊特別與故居研究室主任進行了座談。借助墻上的老照片和史料,詳細講述了瞿秋白的成長歷程:“1899年,瞿秋白先生出生于此,他的學識基礎和早期思想在這里形成。1920年,他正是從這座院落出發,遠赴蘇聯,投身于尋求救國真理的偉大征程。”
座談中,主任深入闡釋了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在于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無比堅定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即使面對生死考驗也毫不動搖,”他強調,“這種精神對當代青年尤為珍貴,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汲取力量,勇于擔當時代責任。”隊員們就瞿秋白的歷史貢獻與精神內涵積極提問交流。
活動結束后,實踐隊指導老師、校團委老師表示:“這次實地探訪瞿秋白故居,是一堂生動的沉浸式思政課。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同學們對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風范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感悟,這種教育效果是課堂難以替代的。”隊員們紛紛表示,此行深化了對黨的早期歷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會將所見所感融入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努力成長成才。
此次瞿秋白故居之行,讓實踐隊隊員們在實物觀摩、現場講解和互動交流中,對革命先輩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實踐隊將把此次探訪的收獲整理成實踐報告,并在校內開展主題分享會,讓更多同學了解瞿秋白的革命事跡和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