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樹胡同,早年間,北京的戲園子大多在前門外、大柵欄一帶,椿樹胡同與前門外的戲樓相近,為演出方便,不少梨園名家選擇在此居住。18世紀末徽班進京,京劇藝術日漸興盛,椿樹地區(qū)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眾多京劇名家的聚居地。作為京城有名的“京劇胡同”,從民國時的戲班聚集地,到如今百姓文化之家的熱鬧場景,百年間,京劇從未離開過這片煙火地。
這天,我們跟著尹樹昌先生的腳步,走進了椿樹街道百姓文化之家。他帶我們看到,京劇在這兒,是如何在少年的汗水里、愛好者們的的執(zhí)著里,生生不息的。
少年班的汗水:疼過,才懂京劇的分量 “來,腿再抬高些,腰背挺直!”壓腿的練功室里,幾個孩子正咬著牙被老師壓腿,小臉憋得通紅,淚珠在眼眶里打轉,喊疼的聲音穿過墻壁,傳到好幾道墻后我們的休息室中。長久不停。
想起剛進來的時候,角落里一個小姑娘終不住地抽噎,媽媽蹲在她身邊,輕輕擦去她的眼淚:“想不想放棄?你說句話,媽媽都聽你的。但你想想,這兩年的功夫,真要白費了嗎?”
訪談結束后,走出休息室,我們看到剛才還抹眼淚的孩子們,此刻像只靈活的小猴子,助跑、騰空、落地,動作有模有樣,惹得我們連連點頭。最驚艷的是穿著水袖的孩子們甩起袖子,或輕或重,或收或展,稚嫩的動作里竟有了幾分戲里人的韻味,水袖翻飛間,仿佛能看到未來的角兒正在悄悄長成。
“京劇這東西,得從小磨。”尹先生跟我們說,京劇沒有速成,只有專業(yè)的老師指導下,一天天下苦功夫才能練成。京劇的學習,唯有恒心,堅持,再堅持。
票友的執(zhí)著:把業(yè)余玩成專業(yè),是因為真愛 從少年班出來,隔壁活動室里傳來了婉轉的唱腔。推門進去,一群票友正圍坐在一起,有人唱著長短,有人拉著京胡,配著各種樂器伴奏,手法嫻熟,唱得精彩,好像看了場小型專業(yè)京劇演出,沒有一點業(yè)余的痕跡。
我們注意到二胡演奏者的包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好幾把二胡,尹先生告訴我們,京劇有很多流派,很多曲調,不同的流派需要用到的二胡也不一樣,這樣攜帶,便于直接取用彈唱,免于調試。
尹先生告訴我們,這些票友都是胡同里的老街坊,愛聽戲,京劇讓左鄰右舍團結起來,因為熱愛,他們成了互幫互助的一家人。
與尹樹昌先生聊天:京劇的傳承 聊起京劇傳承,尹樹昌先生搖搖頭,表示不樂觀。當今京劇面臨困境,已從慈禧時代的鼎盛逐漸走向沒落,如今年輕人不愛看京劇,沒耐心看節(jié)奏緩慢的唱段,更不懂其中的門道。而電子合成器等創(chuàng)新,又讓京劇失去本來的初心與色彩。實在是進退兩難。
如今在百姓文化之家,做的正是傳承的工作。大學里的京劇社,每個街道胡同的京劇少年班,都在播撒京劇的種子,讓京劇有人練,有人傳。只要有熱愛,京劇便會一直傳承下去。
此次參觀,讓我們對京劇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離開時,練功房的壓腿聲、活動室的唱腔聲還未停息,混著胡同里的晚風飄遠。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不用喊口號,就藏在這些日復一日的堅持里,藏在每個人心中的熱忱中。
圖片來源:北京科技大學機源四方·藝械承戲文化傳承實踐團
文字來源:北京科技大學機源四方·藝械承戲文化傳承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