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紅色記憶: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與烈士陵園(井岡山,2025年7月17日)
為傳承紅色基因,筑牢青年理想信念,17日,長安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6人在上午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紅跡尋蹤·精神賡續”社會實踐活動,先后走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與烈士陵園,在三小時的沉浸式體驗中感悟歷史厚重,汲取精神力量。

9點許,實踐隊抵達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展館以“井岡山精神”為核心,系統陳列著1927年至1930年的珍貴史料。在展廳的指引下,隊員們沿“根據地創建”“紅軍斗爭”等展區前行,目光被一件件實物牢牢吸引。
“朱毛會師”場景復原區前,泛黃的軍旗與簡陋的會議桌勾勒出1928年那場歷史性會面。“正是這次會師,讓革命力量形成合力,為根據地發展奠定基礎。”解釋欄中的話讓隊員們駐足沉思,仿佛目睹先輩們在油燈下擘畫藍圖的模樣。展柜中一雙補丁摞補丁的草鞋格外醒目,這是紅軍戰士在反“會剿”中穿過的,鞋底磨穿、鞋面反復縫補。“當年紅軍就是穿著這樣的草鞋,在嚴寒中與敵人殊死搏斗。”隊員們感慨道:“如今的舒適生活,更顯先輩不易。”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手稿到竹片識字課本,從送糧扁擔到“紅軍田”模型,兩個小時里,每件展品都如鑰匙般打開歷史閘門,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的井岡山精神具象可感。

隨后,實踐隊轉赴井岡山烈士陵園。109級臺階象征著井岡山斗爭的109個艱難日夜,隊員們步履沉重,仿佛在丈量先輩的崎嶇征程。
陵園頂端,“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碑身形似紅旗,寓意革命精神不朽。紀念碑前,祭奠儀式莊重舉行。全體隊員整理衣裝,三鞠躬后默哀一分鐘,山風輕拂中,仿佛回蕩著英烈的故事。走進烈士紀念堂,墻上“井岡山革命烈士英名錄”鐫刻著15744位烈士姓名,而更多無名英雄連姓名都未留下。“為真理而死”的伍若蘭、“舍身炸碉堡”的馬奕夫……一張張年輕面龐背后,是為信念獻身的悲壯。“伍若蘭被捕后,面對嚴刑拷打堅貞不屈,26歲英勇就義。”看到此處,隊員們不禁紅了眼眶:“他們用生命踐行忠誠,精神永垂不朽。”臨近12點,隊員們在碑林品讀革命詩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的豪邁氣概中,臨時黨支部書記張同學帶領大家齊聲誦讀,激昂的聲音是對先烈的告慰,更是對初心的宣誓。

實踐活動結束后,隊員們深受震撼。隊長感慨:“課本上的井岡山精神曾顯抽象,如今才懂‘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是先輩融入骨血的信仰。”這次社會實踐雖短,卻讓井岡山精神成為照亮青年成長的燈塔,激勵他們在新時代征程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