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部署要求,2025年7月11日至18日,長安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潤千村”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李明陽的帶領下,前往四川綿陽、涼山等地進行走訪調研、體驗互動、座談交流,旨在探尋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深厚力量,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貢獻青春智慧。
非遺技藝傳薪火 文化場館藏瑰寶
實踐隊首站走訪了羌族漆器工坊、草編基地。在漆器工坊,非遺傳承人張壽榮詳細講解了選料、制胎等工序,隊員們親身體驗繪制圖案環節,感受技藝的精妙與羌族人民的生活熱情。草編基地里,一件融合56個民族元素的作品尤為奪目,將民族團結的愿景具象化為生動的藝術表達。而在汶川地震后,草編產業不僅為受災民眾及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了當地經濟復蘇,更讓各族群眾在協作生產中增進了信任,鞏固了團結的社會基礎。

張壽榮老師介紹水磨漆器技藝

近距離參觀羌繡
走進涼山彝族歷史博物館,古老的生產工具、絢麗的服飾器皿等展品,直觀展現了彝族悠久的歷史脈絡與獨特的文化風貌,讓隊員們得以追溯先民的生活軌跡與智慧結晶。北川云珍羌繡體驗館內,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羌繡的工藝特點與文化地位。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既承載著羌族的歷史記憶,又成為連接各民族的文化紐帶,為各民族文化交流搭建了有效平臺。

了解羌族草編工藝

親身體驗繪制漆器
地震遺址憶往昔 古村新貌展活力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殘垣斷壁,無聲訴說著災難的傷痛。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通過詳實的史料與影像,也全面呈現了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的歷程,彰顯了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與災區人民堅韌不拔的品格。石椅羌寨,則是災后重建的典范。這里不僅保留了羌族傳統建筑風貌,又融入了現代生活元素,充分展現了羌族文化的韌性與活力,讓隊員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參觀北川舊縣城地震遺址

參觀新羌寨
大石板古村以保護彝族文化為根基發展旅游產業,通過傳統手工藝展示、民俗體驗等項目,既吸引了游客,又傳播了民族文化,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了各族群眾凝聚共識。建昌古城的青石板路承載著各民族共生共榮的記憶,彰顯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傳統民居融合了彝漢建筑工藝,民俗陳列館內的雙語地契、合作農具等展品,無聲訴說著各民族互學互鑒的深厚歷史。

參觀建昌古城
火把佳節聚歡顏 特色產業促團結
在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實踐隊揭示了特色產業與民族團結的深層關聯。苔子茶不僅是富民的“金葉子”,更是重要的文化符號,其傳統采摘方式延續了古老的農耕智慧。茶馬古道的故事,也凸顯了茶葉在促進民族交流融合中的紐帶作用。

品嘗苔子茶
7月18日晚,彝族火把節慶典現場熱鬧非凡。隊員們與各族群眾齊聚廣場,絢麗的民族服飾交相輝映。眾人圍著火堆共舞,不同的語言與舞步在歡快的氛圍中交織。交流中聽到的一個個民族團結故事,讓隊員們深刻領悟到共同利益是團結的核心驅動力,也切實體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遠內涵。

火把節現場

共同體驗火把節
先烈事跡生感悟 青春擔當映初心
從非遺技藝的傳承到科技產業的發展,從地震遺址的緬懷到火把節的歡騰,實踐隊在四川綿陽、涼山的走訪中,全方位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與團結的力量。

全體成員合影
此次社會實踐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是民族地區發展的基石,文化傳承是民族復興的根基。大家紛紛表示,將以實際行動助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之花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絢麗綻放。
供稿丨長安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潤千村”暑期社會實踐隊 高銘陽
供圖丨長安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潤千村”暑期社會實踐隊 劉雨鑫 程文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