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煥新顏,清波繪新篇
發布時間:2025-07-22 閱讀:
七月盛夏,蟬鳴陣陣。7月3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螢筑綠實踐隊奔赴漳州市漳浦縣新厝村,開啟了生態治理調研實踐。這場以“污水治理”為核心的探索之旅,不僅揭開了鄉村水環境蛻變的奧秘,更勾勒出一幅生態與民生共贏的鮮活圖景。
沿著村道前行,一汪碧水映入眼簾:岸邊香蒲搖曳,美人蕉盛放如霞,小鴨悠然戲水,泛起層層漣漪。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水體黑臭、蚊蟲肆虐的“生態痛點”。村支委工作人員口中曾經水體發黑發臭、旁邊旱廁分布的水塘與眼前的詩意景象形成強烈反差,不禁讓人追問:這片土地如何完成從“生態困局”到“田園畫卷”的蝶變?
據鎮負責人介紹,新厝村的蛻變始于一場“精準施治”的生態革命。面對水體污染難題,當地政府聯合專業機構,根據受污染水體相關指標,開出“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系連通+資源化利用”的綜合藥方,并將生態修復與資源轉化作為治理核心。
在相關人員帶領下,我們走進了新厝村生活污水處理廠,見證了科技賦能的治理智慧。在污水處理廠里的告示牌上,我們得知污水處理廠采用了“格柵—調節池—一體化設備—消毒—巴氏計量槽”工藝,經過多個步驟并在多種微生物作用下讓污水“改頭換面”。處理后的清水排入坑塘,經水生植物與增氧機二次凈化,最終匯入大海。我們也采集了污水處理廠的相關水樣,為進一步的化學分析作準備。
更令我們驚喜的是,新厝村成功將“污水”轉化為“活水”,實現了對污水資源的再利用。達一級標準的再生水,通過智能化灌溉系統輸送至45畝農田,滋養出聞名遐邇的六鰲地瓜。“生態循環、農水農用”的模式,不僅破解了灌溉難題,更讓農產品品質躍升,帶動村民增收。如今,塘邊新建的健身設施與正在規劃中的公廁,讓曾經的“污染死角”變身村民休閑的“幸福港灣”。
在與漳浦縣政府工作人員的訪談中,我們獲悉,新厝村的經驗將作為樣板向全縣推廣,龍美村黑臭水體治理已納入重點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貫徹于工程師精心設計的生態方案,以及每一滴再生水潤澤土地的生動實踐中。
從黑水橫流到清波蕩漾,從生態短板到發展優勢,新厝村的蛻變,不僅是鄉村振興的縮影,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寓言。當科技與生態攜手,當治理與民生共鳴,每一滴水都在書寫著可持續發展的動人詩篇。
作者:黃椅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