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高唐老豆腐這一地方特色美食的傳承現狀,提升市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弘揚地方特色民俗文化,6月30日,化學化工學院青禾志愿服務隊于聊城市人民公園組織開展“青禾潤心田,志愿譜新篇”志愿服務活動,旨在以實踐行動助力地方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活動前期,志愿服務隊圍繞高唐老豆腐的歷史淵源、制作技藝及文化價值開展了系統性資料搜集工作,通過研讀《高唐縣飲食文化志》《聊城民俗大全》等文獻,梳理出該美食自清代道光年間形成以來的發展脈絡,為活動開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活動伊始,志愿服務隊成員前往孟記高唐老豆腐傳承店進行實地探訪。該店為當地知名老字號,傳承譜系清晰,技藝保留完整。在傳承人孟氏的引導下,隊員們系統觀摩了老豆腐的全流程制作工藝。孟氏從選豆標準切入,詳細說明需選用本地當年產白皮黃豆,要求顆粒飽滿、蛋白質含量不低于40%;泡豆環節需嚴格控制水溫及時長,以豆粒輕捏即碎為度;磨漿需經三次研磨、兩次過濾,確保豆漿細度達到80目以上;點鹵環節作為核心技藝,需根據豆漿濃度精確控制鹽鹵用量,并配合特定攪拌手法,使豆漿在15分鐘內完成凝固。整個過程中,隊員們通過視頻記錄、參數筆記等方式,詳細留存了各環節關鍵數據,對“看似尋常,實則精微”的傳統工藝形成了直觀認知。

圖為志愿者與孟記高唐老豆腐商家進行學習溝通。
實地探訪后,志愿服務隊結合前期文獻研究與現場觀察結果,設計了結構化調研問卷。問卷涵蓋四個維度:基礎認知、文化認同、傳承態度、推廣建議,共計23個問題。調研階段,志愿服務隊在聊城市人民公園及周邊區域開展隨機抽樣調查,累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5%。調研過程中,隊員們同步開展文化宣講,通過展示工藝流程圖等方式,向受訪者普及老豆腐的歷史價值與技藝特點。
數據統計顯示,本次調研成果具有顯著參考價值:在認知層面,81.58%的受訪者食用過高唐老豆腐,其中23.68%保持每周1-2次的食用頻率,表明其具備廣泛群眾基礎;在文化認同層面,68.42%的受訪者愿意向外地親友推薦,體現較強的地方文化自信;在傳承層面,73.68%的受訪者認為傳統技藝復雜導致年輕人傳承意愿低,反映出傳承面臨的核心困境。針對此,87.37%的受訪者支持通過短視頻傳播、進校園展示等創新方式進行推廣。活動總結階段,志愿服務隊形成專項調研報告,提出三項建設性意見:一是建立“老豆腐技藝數據庫”,系統整理各傳承人的工藝參數,形成標準化傳承手冊;二是打造“線上+線下”傳播矩陣,線上制作工藝解析系列短視頻,線下在社區、學校開展技藝體驗工作坊;三是推動“傳統+現代”融合創新,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基礎上,開發便攜包裝產品及新式口味,適應年輕消費群體需求。

圖為志愿者進行線下調查問卷的發放。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深化了對高唐老豆腐文化價值的認知,更搭建起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的橋梁。活動形成的量化數據與實踐建議,為傳統美食的現代傳承提供了扎實支撐,既守護了技藝精髓,又探索了創新路徑。同時,青年學生的深度參與,既提升了其文化保護意識,也為傳承隊伍注入了青春力量,為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