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同心追晨曦,助學揚帆啟新程
發布時間:2025-07-22 閱讀:
6月30日,河南城建學院三下鄉實踐團,深入河南省平頂山市南陽方城,開展"一對一"高校資助政策入戶宣講活動。實踐團以"小團隊大服務"為理念,分成3個小組走訪28戶鄉村家庭,通過"一戶一策"精準解讀國家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等政策,將教育惠民利好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求學指南",為鄉村老人和學子驅散"經濟憂云"。
清晨7點,成員分成3組,每組人背著雙肩包出發。帆布包內整齊擺放著針對該校專業特色定制的政策手冊——土木工程專業標注"校企合作單位實習補貼",環境設計專業附上學費減免政策圖解,每個手冊扉頁都印著團隊成員的聯系電話。在村民家,成員兩人注意到院墻上的高考倒計時牌,主動與老人聊起孫子考上該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喜訊:"阿姨,小浩考上的可是我們學校的王牌專業,去年這個專業就業率達98%,好多學長沒畢業就被中建、中鐵的單位提前簽約了。"
聊到學費問題,小張展開"資助政策明白卡":"國家助學貸款每年最高1.6萬元,剛好覆蓋每年8000元學費和1200元住宿費,剩下的錢還能當生活費。學校還有'馮老師就業工作坊',專門幫土木專業學生對接央企實習,去年有個學長實習期就拿到6000元月薪。"周明軒掏出手機展示該校資助管理中心制作的動畫視頻:"申請流程一共三步,我們手機里存著錄屏演示,現在就可以教您怎么在'國家開發銀行'APP上填信息。"老人看著視頻里熟悉的鄉音講解員,終于露出笑容:"原來不用跑縣城,在家就能申請,這下可省心了。"
借條旁的雙人賬:細節服務破解"數字鴻溝",在村民李建國家中,成員小徐發現玻璃下壓著的三張借條。"孫女考上環境設計專業,聽說要買電腦、顏料,開銷比普通專業大。"李建國的擔憂寫在臉上。吳浩翻開《河南城建學院資助案例匯編》,指著2023屆畢業生的照片:"這是咱隔壁村的姑娘,她申請了1.2萬元助學貸款,加上每年4500元助學金,學校還免了她一半的顏料費。她課余在學校'創客空間'接單畫設計圖,每月能掙1000元。"小徐遞上提前打印的"材料清單":"貧困證明需要村主任簽字,我們帶了公章掃描儀,現在就能幫您線上辦理。"
針對老人對"線上申請"的陌生感,兩人現場演示手機操作:"點這個藍色圖標,輸入身份證號,這里要填家庭年收入,您家3畝多地種花生,年收入約1.5萬元,就填15000。"李建國看著屏幕上逐步生成的申請表,忍不住感嘆:"你們幾個人跑這么遠,手把手教我們這些老人用手機,比親孩子還細心。"離開前,領隊將寫有兩人手機號的便簽貼在老人的電視機上。"
暮色里的雙聲道:方言講解打通"最后一米"。在視力障礙老人陳德貴家中,成員沒有使用紙質材料,而是打開便攜音箱播放方言版政策解讀:"陳大爺,咱河南城建學院的助學金分三等,一等4500元,二等3500元,三等2000元,像您家孫子這種情況能申請一等......"聽到老人反復詢問"還款時間",成員小李用河南話編了段順口溜:"畢業頭五年,只還利息錢;工作穩當后,本金慢慢還;按時還款好,信用記錄高。"同時搭檔小陳同步在紙上寫下關鍵時間點,用大號字體標出"2028年9月1日首次還本金"。
在單親家庭張大媽家,兩人發現孩子的錄取通知書還未拆封。"怕娃知道家里沒錢,心里難受。"大媽的話讓成員們紅了眼眶。小張輕輕拆開通知書,指著"新生入學資助"條款:"從咱村到學校的火車票能報銷,學校還發一套床上用品和書包。每月還有10G免費流量,娃上網課、交作業都夠用。"小張打開該校資助中心公眾號:"您看這個'資助政策一點通'欄目,每天更新學長學姐的勵志故事,我幫您關注上,以后想了解啥直接點這里。"
實踐團成員們以腳步丈量民情,用真誠傳遞政策,讓高校資助政策如夏日暖陽般照進每一戶農家。他們俯身傾聽老人的擔憂,手把手破解申請難題,用青春力量架起政策與民生的橋梁。當越來越多的老人放下心中的擔憂,當寒門學子眼中的希望愈發明亮,三下鄉的意義便在這一戶戶的走訪、一句句的講解中得以升華。實踐團表示,將繼續以行動踐行初心,讓國家資助政策的溫暖惠及更多鄉村家庭,助力更多學子在筑夢路上穩步前行,為鄉村振興和教育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截至發稿,實踐團已協助多戶家庭完成線上預申請,為多名準大學生建立"專業-資助"對接檔案,錄制方言版政策音頻在村廣播循環播放。年輕的身影穿梭在鄉間的身影,正成為這個夏天辛集鄉最溫暖的注腳——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耐心傳遞政策,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懷揣夢想的寒門學子。
作者:唐飛鵬 來源:三下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