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學院普及資助政策
發布時間:2025-07-22 閱讀:
清晨的露水還掛在稻葉上時,實踐團的年輕人已經背著鼓鼓的帆布包走在鄉間小道上——包里裝的不是土特產,是一沓沓政策手冊和宣傳折頁。推開王奶奶家那扇帶斑駁木紋的木門,有人蹲下身握住老人粗糙的手:“奶奶,聽說您孫子高考考得好呀?我們來聊聊上大學咋省錢!”這聲家常話剛落,老人攥著衣角的手就松開了。
聽說王奶奶總愁孫子助學貸款要還多少錢,成員們攤開自制的還款計算表:“本科四年最多能貸16000塊,就像咱存糧食,畢業后有5年時間不用著急還本。按現在的利率,每月也就還幾百塊,等孩子上班了,就跟每月買兩斤肉似的輕松。”老人瞇著眼睛湊過來,手指在表格上慢慢劃著,眉頭漸漸舒展。
李大爺家的八仙桌上,幾張皺巴巴的借條壓著老花鏡。見實踐團成員進來,老人趕緊把借條往抽屜里塞。“大爺,您孫女的學費不用愁。”小張掏出手機,點開往屆學生領助學金的視頻,“從村委會開證明到學校交表,我們幫您跑手續。您看這孩子,家里情況跟您差不多,現在都讀大二了。”李大爺盯著屏幕里的學生笑,皺紋里像落進了陽光,攥著小張的手直晃:“真能這樣?那可太好了!”
比起廣場上的大喇叭宣講,這種上門聊天更像“按穴位扎針”。遇到不識字的老人,就說“獎學金就像地里的好收成,學習好就能多攢‘雞蛋’換學費”;有人怕手續麻煩,立刻拿出紙筆列清單:“身份證復印件要兩份,貧困證明得蓋紅章——我給您標了紅圈,照著準備錯不了。陳爺爺眼晴看不清,小周就捧著政策單念,念完又錄了段語音存在老人手機里:“想不起來就點這個,跟我在這兒說一樣。”
為了讓老人們記牢政策,成員們還準備了“問答小游戲”。張大媽家的桌前,小李舉著卡片問:“助學貸款最晚啥時候開始還呀?”“畢業后五年!”張大媽答得脆生生,接過贈送的臺燈時,燈罩把她的笑臉映得亮亮的。
這天下來,成員們的記錄本寫滿了半本:誰家孩子要申請助學貸款,誰家需要準備貧困證明,都標得清清楚楚。他們給50多戶人家留了“助學服務聯系卡”,卡片上的電話號碼被老人們仔細折好塞進衣兜。暮色漫進田埂時,手機里陸續傳來語音:“孩子,謝謝你們啊”“明天能再過來一趟不?想再問問”。
“這些娃娃比自家孫輩還上心。”有老人站在門口望著他們的背影念叨。接下來,實踐團打算搞“助學結對子”,盯著各家的申請進度。就像他們說的:“政策再好,也得送到人跟前;送到人跟前,還得讓人真明白、真能用上。”
這一路走下來,不僅是政策進了農家院,更是把心貼近了心。那些印在紙上的條文,經這些年輕人的嘴一說、手一幫,就成了能幫鄉村孩子踏進校園的臺階,成了老人們眼里實打實的希望。
作者:唐飛鵬 來源:三下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