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7月11日,實習進入第三周,我的工作聚焦于資料整理與數據處理,在與文字、數字的打交道中,我對“細致”的理解愈發深刻。
本周的核心任務是推進各類民生資料的規范化管理。首先是將5月、6月新增殘疾人“兩補”人員的紙質材料電子化,每一頁掃描件都要反復檢查清晰度,模糊的字跡需逐筆辨認;同時分類整理托養服務與康復審批表,嚴格按類別歸檔。這些看似機械的操作,實則是政策落地的“第一公里”,任何疏漏都可能影響后續服務的精準性,容不得半點懈怠。
在此基礎上,我參與了惠民資金立項備案表的第三次修改。針對自然嶺、新星等社區的提交上來的新的惠民資金立項備案表,逐一對照修改匯總表,確保項目信息準確無誤。此外,整理志愿助殘服務臺賬時,看著分散的活動記錄被系統整合,從組織信息到服務時長一目了然,我深切感受到這些文字背后涌動的公益力量——就像核對殘疾人死亡注銷名單時體會到的那樣,每個數據變動都關聯著一個家庭的具體生活。
這一周的經歷讓我清晰認識到:字里行間的嚴謹不是刻板,而是對群眾期待的認真回應;資料整理的規范不是形式,而是讓民生服務落地見效的基礎。在這些細碎的工作中,我觸摸到了基層服務最真實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