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虞鑫凱 杜先澤)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全國各地鄉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斷深化改革,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的實際成果及紅色思緒文化傳承情況,2024年8月8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紅綢紛染,青葉點綴,揮斥田間幾許風光”實踐團隊兵分兩路,分別走進了江蘇省常州市青果巷和揚州市夏集村進行實地調研,探索鄉村歷史發展新路徑。
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當時運河由文亨橋入西水關,經東西下塘,穿城后出東水關向東。青果巷臨城區運河段,當時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開設備類果品店鋪,舊有“千果巷”之稱。后運河改道,巷名仍保留。常州方言“千”、“青”難辨,才有了“青果巷”。
圖為實踐團隊合影 周政航 攝
在調研訪談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圍繞如今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文風情,文化特色與社會現代化結合,以及網絡數字化傳承文化回顧這幾個核心問題,對當地居民及外來游客進行采訪,外地游客王先生告訴團隊成員,他是趁著暑假帶著孩子來玩的,“雖然不是很大的地方,但是集合吃以及游玩一體了。特別是青果巷里面文化歷史建筑挺多,而且都是免費,慢慢逛一圈能了解當地名人名事,能讓自己和孩子了解一些歷史人文東西,很不錯”,王先生開心地說。本地居民老陳告訴團隊成員:“我在這附近生活了幾十年,親眼見到青果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規劃以來,這里已經從老破小變成了一個又能吃又能玩的好地方,如果以后有外地朋友來,我就帶他們到這里參觀”。
結束了采訪,團隊成員周政航,虞鑫凱轉而觀察起了青果巷,仔細記錄下相鄰街區居民和游客們所反映的相關文化發展情況,同時也與街區中心其他工作人員進行了交談,工作人員告訴團隊成員:“自從2014年青果巷被確認為歷史文化街區以來,常州市政府近十年來一直高度重視青果巷的規劃發展,三期改造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如今,青果巷已經成為了常州市的著名網紅打卡地點,很好地將歷史人文和商業現代化結合到了一起,這里有常州最美星巴克,適合閑庭信步,放緩腳步慢慢逛,應該每個來常州的游客都會到這里來吧”。通過與本地居民,外來游客以及工作人員的交談,團隊成員發掘出青果巷點點滴滴的現狀,既見識到了其古色古香的歷史人文,也目睹了現在商業現代化下的繁榮發展。此外,虞同學還在相關居民的帶領下走進了瞿秋白故居,進一步了解瞿秋白前輩在相關革命紅色發展事跡的貢獻,走進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尊熠熠生輝的瞿秋白雕像,望著他堅毅而深邃的目光,團隊成員仿佛穿越時空,去到了曾經那個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崢嶸歲月,見到了瞿秋白同志少年時的意氣風發,中年時的成熟穩重,以及最后面對國民黨反動派黑洞洞的槍口,英勇就義時的從容與堅定。
圖為紅色革命先輩瞿秋白故居 周政航 攝
現在的青果巷街區,呈現出“街貫東西、河襟南北、支巷近景、小弄通幽”的空間格局,古典與潮流兼具。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振興中一張閃亮的名片,同時促進文旅共生共榮,已成為滿足人們擁抱“詩和遠方”、實現更高品質生活追求的必然選擇。青果巷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它既有久遠歷史帶來的深厚積淀,也有著普通小巷的煙火氣息,更不失各種現代化的商業店鋪,它就相當于南京的老東門,上海的新天地,極具地域特色,是近年來鄉村振興的優秀典范,本地居民有了更好的居住環境,住得好了,外來游客見識到了更美的風景名勝,玩得好了。可以說,常州青果巷真正做到了兼顧各方,讓所有人滿意,同時還讓地區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李白曾經寫過“煙花三月下揚州”,在古城揚州,有那么一個美麗的縣城,物華天寶,應運而生的寶應,唐王年號,帝皇賜名。而夏集村是揚州市寶應縣下的一個村落,有著古老的歷史,人文積淀厚重,郭氏老人獨資造橋的佳話流傳百年之久。抗日戰爭年代,愛國華僑林友映抗擊日寇,壯烈捐軀,在此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近兩年,夏集村積極響應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了集鎮面貌提升工程以及莊臺人居環境改造工程,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為村居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為夏集村田間風光 倪浩博 攝
實踐團隊中的另一隊倪浩博,杜先澤兩位成員來到夏集村后,先采訪了當地居民,了解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百姓日常生活水平,據當地人老吳說,他一直住在揚州市區,本次回老家探親,看到家鄉的種種變化,老吳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現在變成了公園,確實是變化不小”,老吳開心地說。隨后團隊成員又走訪了其他村民,據村民介紹,曾幾何時,這里還是經濟貧困地區,生活環境很差,到處是隨意堆放的垃圾,臭氣熏人,河水十分渾濁,河里到處漂浮著生活垃圾和工廠排污。不過隨著近兩年夏集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開展鄉村建設以來,昔日的最差莊臺已經變成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現代村莊。村民說,空氣也變得愈發清新,住在這樣的莊子里,心情自然也好了起來。這個夏天走在夏集村里,道路寬暢、河水清澈、村莊整潔,令人心曠神怡。
隨后團隊成員又走訪了夏集村黨群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趙學軍告訴團隊成員,曾經的夏集村確實如村民所言,是個經濟貧困,生活環境差的最差莊臺,不過鎮黨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之下,去年該村圍繞“美麗宜居鄉村”項目以點帶面,向全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所以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落實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在這次實踐中,實踐團隊走進鄉村,親眼見證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發展的新氣象新面貌,所以,團隊成員都認識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都堅定地支持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而這些最貼近人民生活的目標唯有通過記錄實地實情才能繪出真實壯闊的藍圖。因此,實踐團隊如實地記錄下了本次實踐的所看所感,形成了這篇新聞稿。
圖為夏集村黨群服務中心內景 倪浩博 攝
調研得結論,實踐出真知。最終,在本次的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收獲頗豐,深深感受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所帶來的社會風貌變化,也不禁贊嘆國家政策引領毋庸置疑的正確性。當鄉村振興進程逐步推進,當社會問題逐步解決,那么在這街巷小舍的一隅,一幅瑰麗的鄉村畫卷將在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地描繪著。
投稿:會計學院 倪浩博
審稿:會計學院 杜先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