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探索與實踐的暑假,廣西師范大學“研”韻雁歸,“林”深致遠團隊,深入桂林市文化地標——雁山園,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她們不僅用腳步丈量了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更以訪談的形式,與當地居民、游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挖掘出了許多的故事與現狀。
實地調研,探尋文化根脈
在炎炎夏日下,調研團隊的成員們帶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熱愛,踏上了前往雁山園的旅程。作為桂林市的文化瑰寶,雁山園不僅以其精美的古建筑和獨特的園林風光吸引著八方來客,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團隊成員們通過實地考察,細致觀察了園內的每一處古跡,用心感受了這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
(團隊成員實地調研)
雁山園作為近代廣西高等教育的發源地之一,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從清到近代,不少文人志士來此游學,傳播新思想。1929年岑春煊將雁山園捐給廣西省政府,在抗戰時期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和廣西大學相繼進入雁山園,為雁山園集聚了數以百計的文化名人,這些文化名人又為雁山園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楊東莼在任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期間大力宣傳馬列主義,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干事,為中國革命事業奉獻了力量。著名文學家胡適將一巖洞命名為相思巖,并寫下了富有廣西山歌韻味的《相思巖》一詩。著名教育學家陳望道,國學大師陳寅格及其夫人唐筼創作許多與雁山園相關的詩文。除此之外還有李仁任、陳此生、白鵬飛、郭沫若、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他們在雁山園時期對雁山園的文化教育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訪談,傾聽守護者的聲音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們注意到了那些默默守護著雁山園的門衛師傅們。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在崗位上,見證了園區的每一次變遷,也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雁山園的保護現狀及其背后的故事,團隊成員們主動與門衛師傅們進行了訪談。
訪談中,門衛師傅們用質樸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對雁山園的情感與責任。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園區工作的點點滴滴,從日常的巡邏維護到雁山園的變化,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與執著。
(團隊成員采訪門衛師傅)
調研成果,助力文化傳承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與門衛訪談,調研團隊不僅收集到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還深刻感受到了雁山園作為文化地標的重要價值及其保護所面臨的挑戰。此次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們收獲了寶貴的知識與經驗,更是深刻體會到了作為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團隊表示將繼續關注雁山園的保護與發展動態,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