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 丨傳承紅色基因,匯聚奮進力量——齊風頌紅宣講隊中期總結
發布時間:2024-09-04 閱讀:
齊魯大地,是一片沐浴著革命文化的紅色熱土。在這里,幾乎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條河都有傳奇,處處充滿了紅色記憶,浸染著崢嶸歲月與信仰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考察山東這片紅色圣地,并發“我一來到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的感慨。
進入新時代,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齊魯紅色精神重煥生機。為進一步響應國家上好“大思政課”,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要求,山東大學管理學院“齊風頌紅,魯韻傳薪”紅色精神宣講隊背靠山大資源,腳踏青春熱風,肩負使命、踏足多省,針對不同群體,采用創新形式,開展系列宣講活動,并取得“宣講·演繹·體驗”三位一體的實踐成效。
一、扎根紅色沃土,豐富精神譜系
宣講隊以山東省為宣講陣地,多次開展宣講活動。立足于齊魯大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宣講團卻不囿于單一范式的精神宣講,而是放眼廣義的紅色精神,解鎖“齊魯+”的多種可能。
(一)重溫井岡英雄志,賡續革命民族魂
團隊成員趙振杰前往山東省東營市北嶺中學開展井岡山精神宣講,通過講述“紅米飯、南瓜湯”“一根燈芯”等感人故事,生動再現革命斗爭的艱苦歲月;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有效加深學生對紅色精神的理解和認識,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和奮斗精神。
(二)借助支教大舞臺,打造系統特色課
團隊成員劉玥明在歷下區龍信社區進行了專題講解,對支教地的孩子們上了特殊的“歷史教育課”。課程設計重點在“遵義會議精神”,同時拓展了原有的內容,增加了“知識問答”“詩詞競誦”“音影賞析”等趣味互動環節。將遵義會議放置于“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之中,努力為孩子們建立起大歷史觀,培育歷史素養于家國情懷,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堂富有教育意義和趣味性的紅色課程。
(三)青春之聲述崢嶸,創意模式促前行
宣講隊致力于做好紅色精神“青年化”的闡釋,通過“故事+討論+紅色精神”的模式,建起一個個黨史學習室、英雄小講堂,引導青少年用眼睛發現紅色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二、聚焦齊魯精神,拓寬宣講地域
宣講隊前往多省,聚焦于含有深厚齊魯特色的紅色精神,將齊風魯韻播撒向祖國大地。
(一)深學細悟沂蒙魂,精神曙光照征程
沂蒙精神是齊魯紅色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宣講隊員李昕前往屯留區第六中學校,結合豐富的音視頻資料,帶領學生置身沂蒙風云、感知沂蒙精神。與此同時,宣講隊帶領學生前往長治市抗大一分校屯留舊址、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紀念館等多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進行參觀研學,引導學生對所見所感進行系統總結,讓理論真正“落地生根”,為現實生活帶來切實啟發。
(二)講述偉人故事,體悟紅色精神。
致廣大而盡精微,志遠大而篤善行。為了將齊魯紅色精神具象化,宣講隊員宋子儀由人物故事著手,以山東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為宣講內容主人公,于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街道東里南社區的居民講述了他的人生歷程,宣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等紅色精神。
三、采用創新形式,提升宣講效果
多元宣講覆蓋宣講人群。隊員召集社區青少年開展紅色劇本殺、紅色詩歌朗誦等體驗活動,通過演繹《命運之路》、《轉折》等劇本,使青少年重溫革命歷史;通過詩歌朗誦,體悟精神內涵。
雙語宣講服務當地居民。結合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語言特色,隊員木義色爾·艾尼完對紅色精神歷史資料進行翻譯,用漢語+維吾爾語的雙語宣講方式將無形精神內涵可視化,精準傳達宣講內容,準確闡釋紅色精神。
人物專訪深化宣講內容。宣講隊成員王渙然對“山東省優秀紅色宣講人”、“山東省最美志愿者” 王速成先生進行采訪。這位歷經風雨、見證歷史的老戰士,正以紅色宣講人的光榮身份,向國家、向人民闡釋著光輝的革命精神與文化,也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前行、賡續紅色精神。
風好正是揚帆時。未來,“齊風頌紅,魯韻傳薪”紅色精神宣講隊將繼續認真準備宣講內容、精心設計宣講形式、突破地域局限,依托 “三下鄉”等實踐活動載體,走進基層、走進群眾、走進生活,引導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做紅色精神的弘揚者、傳播者、踐行者。
文|宋子儀、劉玥明
圖|團隊全體成員
審核|劉玥明
指導老師|孫宜山
作者: “齊風頌紅,魯韻傳薪”紅色精神宣講隊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
- 文化潤澤鄉野,黨建引領振興
- 懷揣著對鄉村的深切情感與對知識的深切渴望,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的“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黨建引領美麗經濟”鄉村實踐團,于8月15日炎
- 09-04
- 青春啟航,智繪財商
- 2024年8月13日,南京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小青檸志愿隊,于南京市江寧區淳化街道楊村社區成功開展“財商教育進萬家”實踐活動,化身
- 09-04
- 探尋民族底蘊,感悟歷史之美
- 7月26日,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中華文化傳承團”走進了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
- 09-04
- 漢調桄桄觀后感
- 在七月的熾熱陽光下,我隨著大學生三下鄉的隊伍,踏入了那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世界——漢調桄桄的舞臺。
-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