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熾熱陽光下,我隨著大學生三下鄉的隊伍,踏入了那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世界——漢調桄桄的舞臺。這場獨特的藝術盛宴,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敬仰,也引發了我對現代文化的深刻思考。
漢調桄桄又稱漢調秦腔、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的梆子聲腔劇種,主要流行于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
(圖為實踐團參觀漢調桄桄。通訊員 馮浩杰 攝)
桄桄戲演出場地布置簡約而不失韻味,而桄桄戲的腔調更獨具特色,它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陜南地方音樂優雅柔和的特點。當漢調桄桄的唱腔一響起,便如同一股強大的磁力,緊緊抓住了我的心,那獨特的音韻、節奏,仿佛是歷史的回響,攜帶著古老的智慧和情感,在空氣中蕩漾。
老藝人熱心地為我們介紹桄桄戲的發展令我印象深刻,我似乎從他那飽含歲月的沉淀的眼神中讀出了他對藝術的執著,師傅介紹的嗓音猶如古老的鐘聲,深沉而悠揚,將桄桄戲的人物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與此同時,我們的團隊也都聽得入了迷。
在聆聽這段久遠的歷史發展時,我不僅陶醉于漢調桄桄的藝術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其背后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內涵。它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百態、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通過漢調桄桄,我們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感受到先輩們的喜怒哀樂。
然而,在沉浸于漢調桄桄的美妙之中時,我的思緒不禁飄向了現代文化的領域。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現代文化以其多樣化、時尚化和便捷性迅速占領了大眾的視野。流行音樂、電影、短視頻等各種新興的文化形式層出不窮,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現代文化中一些浮躁、功利和缺乏深度的問題。
漢調桄桄作為漢水流域尤其是漢水上游地區的傳統地方戲,在傳承華夏民族共同價值體系和準則的同時,體現了該區域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然而,近年來其觀眾日漸減少,面臨傳承困境。
與漢調桄桄等傳統文化相比,現代文化在追求創新和速度的過程中,有時忽略了對內涵和品質的堅守。過度的娛樂化使得一些文化作品失去了靈魂,僅僅成為了短暫的消遣。而漢調桄桄這樣的傳統文化,雖然節奏較慢,但其蘊含的深刻哲理、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卻是現代文化所難以企及的。
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在現代文化的洪流中,為傳統文化保留一片凈土,讓它們得以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為現代文化注入更多的深度和內涵。或許可以將傳統文化的元素與現代科技、傳播手段相結合,創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
(圖為實踐團參觀漢調桄桄。通訊員 馮浩杰 攝)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為漢調桄桄的傳承與傳播搭建了一座橋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這一珍貴的藝術形式。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將其精髓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總之,這次觀看漢調桄桄的經歷,讓我對傳統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現代文化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堅信,只有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共生中,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且有深度的文化景觀,將傳統文化的命脈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