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五周年。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進一步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
2024年8月6日中午12時,長安大學赴黃河流域“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隊上游隊第一分隊趕赴蘭州開始為期12天的黃河科考上游考察。
黃河科考上游隊第一分隊計劃8月6日從西安出發,途經甘肅蘭州市、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與尖扎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興海縣與瑪多縣等,后期與第二分隊匯合。
科考期間,上游隊第一分隊將針對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背景下黃河上游地質災害與地質地貌演化過程如何響應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重點考察德恒隆滑坡、夏藏灘滑坡、夏瓊寺滑坡、席芨灘滑坡、軍功滑坡等滑坡災害,查明大型滑坡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復活特征,同時也考察黃河源區凍土區熱融群發淺層滑坡,獲取全球變暖下凍土區災害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
圖1黃河科考上游隊第一分隊出征合影
8月7日上午,實踐隊在張成龍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參觀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此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黃河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探索古代人類生活的足跡。喇家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該遺址位于民和縣官亭鎮,是以青銅時代早期齊家文化為主,兼有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內涵的聚落遺址,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黃河大洪水等多重災難遺跡,被公認為是極為珍貴的史前災難遺址,對于探索黃河上游乃至我國西部的早期人類文明、多重災難現象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2喇家地震洪水后災難遺跡
緊接著,實踐隊赴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的阿河灘地質文化村深入了解黃河流域的地質文化,探索地質與民族文化的交融。阿河灘地質文化村,是黃河流域首個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地質文化村,不僅擁有丹霞地貌、黃河階地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還有古城墻、古墓群等人文遺跡資源。實踐隊參觀了村莊內的多個地質文化景點,包括黃河河曲、泉水、彩丘地貌等。
圖3實踐隊在阿河灘地質文化博物館參觀黃河流域地質文化
當天下午,實踐隊前往的德恒隆滑坡進行深入考察。德恒隆滑坡是黃河上游共和盆地發育的典型滑坡之一,實踐隊深入了解了該滑坡的地質背景、水文條件以及滑坡發生后的重大影響。
在德恒隆滑坡考察之后,實踐隊員姚佳宜表示:“本次考察不僅幫助我們直觀感受到滑坡地質災害的潛在威脅,而且增強了對黃河上游庫區沿岸滑坡災害鏈的理解。”
圖4德恒隆滑坡景觀
![](/d/file/bf15094287ea961e16f5b826653740e2.jpg)
圖5實踐隊在德恒隆灘滑坡的合影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實踐隊將前往尖扎縣進行下一步的滑坡考察活動,本次考察實踐強調研究和治理黃河上游庫區巨型滑坡災害的重要性,這對于構筑安全黃河、實現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供圖供稿:能懿菡、王昊、姚佳宜、丁光盛
審核:苗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