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2024年8月5日,長安大學赴黃河流域“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精心規劃了具體科考行程路線,將依次途徑甘肅慶陽、甘肅蘭州、陜西榆林及陜西延安。活動出發前,黃河科考中游隊在長安大學舉行了出征儀式。
圖為黃河科考中游隊出征合影。聞繁 攝
本次黃河科考中游隊重點聚焦的問題為:黃河流域重大基礎設施密集區災害鏈演化過程。具體的考察內容包括:(1)黃土塬區黃土災害鏈類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監測預警;(2)黃土山城區黃土災害鏈類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監測預警;(3)人類營力改造區黃土災害鏈類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監測預警;(4)能源基地建設區黃土災害鏈類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監測預警。
8月6日上午,實踐隊在朱武、宋闖、康孝森、王晨和杜源等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慶陽市西峰區,對金莊、馮堡、何家畔三個典型溝谷區的黃土災害鏈調查點進行了實地調研。在調研過程當中,長安大學地測學院馬鵬輝教授詳細介紹了黃土災害的形成機理及其危害,使實踐隊成員對黃土災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馬鵬輝教授指出,黃土災害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亟需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通過現場的講解和實地考察,隊員們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還對實際的災害情況有了直觀的認識,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典型溝谷區黃土地貌。李澤坤 攝
![](/d/file/5905a78451abbccb5a8ec5615b153581.jpg)
圖為馬鵬輝教授為實踐隊講解黃土塬區黃土災害鏈的形成與演化。丁光盛 攝
隨后,實踐隊還前往野林溝淤地壩進行實地調查。野林溝淤地壩作為黃土高原地區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對防治水土流失起到了顯著作用。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詳細了解了淤地壩的結構、功能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現場勘察,隊員們對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為未來的研究和治理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圖為野林溝淤地壩實地景觀。丁光盛 攝
下午,實踐隊成員使用無人機進行數據采集,以期為后續的科學研究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無人機技術的運用,使數據采集工作更加高效、全面,為后續的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隊員們分工協作,操作無人機,記錄數據,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展現了長安大學學子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
圖為實踐隊成員使用無人機進行數據采集。聞繁 攝
此外,實踐隊還與當地居民進行了交流,了解他們在黃土災害防治中的經驗和需求。居民們對實踐隊的到來表示歡迎,并對未來的科研成果寄予厚望。通過這樣的互動,實踐隊不僅獲得了寶貴的一手資料,也增強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展示了長安大學學子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服務國家戰略的良好風貌,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實踐隊成員表示,將繼續努力學習和研究,為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圖為實踐隊在黃土塬區的合影。李澤坤 攝
在未來的幾天里,實踐隊將前往甘肅省蘭州市開展下一步調研活動,深入了解黃土山城區黃土災害鏈類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監測預警,并通過科學研究和實踐探索,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災害預警提供有力支持。
通訊作者:丁光盛、陳麗麗、聞繁
電子郵箱:2022900290@chd.edu.cn
指導教師:李振洪、苗行生、張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