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稼之地,鳳鳴高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北地區赤土千里,災荒頻仍,“建設西北”“興農興學”呼聲連綿。1934年,在中華農耕文明肇始之地楊凌,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應運而生,開啟了中國西北農業高等教育的篇章。佳氣接終南,百代宏圖奠勝基;晴光臨渭水,千間廣廈育英才。九十年來,數十代西農學子立志圖強,赤誠報國;上下求索,敢為人先。秉承著誠樸勇毅的校訓,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胸懷社稷、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立心天地,再展新猷。為慶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九十周年校慶,生命科學學院赴多地訪校友專項團選擇通過采訪社會各界踐行西農精神的校友,以彰顯學校九十年來的學子從社會基礎服務到農業科學研究方方面面的成就,并激勵在校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十分有幸,團隊在生命學暑期實驗課堂的課間采訪到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文權老師。楊老師于1999年參加西北農學院的教學工作,至今已有25年之久。在見到楊老師時,楊老師剛剛結束了教學任務,并有幸為其作采訪。在采訪中,團隊了解到楊老師參加工作時是與西北農業大學(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1999年的四月份簽署了工作協議。那時學校面積還比較小,8號教學樓也尚未建成。舊圖書館后面只有樹林和田地。當時可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室就只有三號和五號教學樓,實驗條件和教學條件都還比較艱苦;當時的學科建設也并不全面,生命學院當時還屬于基礎科學系,那時只有植物學,生物化學這兩個學科。而現在,生命學院已經有植物學,生物信息學,遺傳學,植物學等不同的學科,學科越來越全面了;除此之外,在老師當時上碩士的時候,學校的學科點還很少,導師也非常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國內的培養的碩士生導師。但現在這僅僅這10年的時間,學科環境就已經大不同于以前了——不止是老一輩的老師在努力,也有很多青年才俊都從國外回來,參加到學校的建設中,而且也都做的非常好,大家也合作得很愉快。在這二十多年來,學校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果——從教學面積到學校基礎建設,從學科建設到學科環境,在一代代老師與學生的努力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始終在向著更光明的方向前進。
此后,老師也向團隊成員列舉了一些他在此前教學活動中認識的,在畢業后參加到各行各業工作中的優秀學生,這其中,既有在各個高校、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學者,又有扎根祖國邊疆,投身社會服務與鄉村振興的地方公務員——他們都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扎根于各自的崗位,踐行著敢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
采訪的最后,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腳踏實,學習好基礎的學科知識。只要學生認真做好專業的內容,都能取得一個相對滿意的成果。同時,也希望學校越來越越發揚光大,學生為學校而感到自豪,并在以后能夠取得更多成就。
通訊員 毋佳越 周夏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