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8月5日,重慶大學青翼實踐團來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的展覽館對唐卡藝術開展文化調研。通過采訪康巴郎卡杰唐卡非遺傳承人貢呷尼瑪老師、欣賞多幅著名唐卡作品和親身體驗唐卡特色紋樣繪制,深入探索唐卡的創作目的、創作內容、創作過程等和傳承情況,以期促進漢藏民族間的繪畫藝術交流互鑒,推動康巴地區唐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正文:
唐卡是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制作一幅唐卡短則半年,長則需要十余年。
在康定市文旅局,重慶大學青翼實踐團見到了正在作畫的唐卡非遺傳承人貢呷尼瑪老師。貢呷尼瑪老師幼時即與唐卡結緣,數十年來他苦心鉆研唐卡繪畫,曾憑借優秀的唐卡作品獲得多個獎項。貢呷尼瑪老師向實踐團成員們十分熱情地介紹了康定地區唐卡藝術的發展歷史和唐卡常見的繪畫題材,并且介紹了展廳里的唐卡作品,向大家闡釋唐卡的題材寓意。
經過貢呷尼瑪老師的講解,實踐團成員們了解到,唐卡起源于壁畫,是藏地一種用彩緞裝裱后懸掛起來的卷軸畫。佛教神明和法器是常見的宗教題材,如蓮花生大士、度母、菩薩、金輪等,這些圖騰往往有護法辟邪、祈禱吉運的寓意。
圖為貢呷尼瑪老師為青翼實踐團講解唐卡繪畫內容。康磊 供圖
接著,貢呷尼瑪老師以他正在制作的唐卡作品為例講解唐卡的創作過程,期間他抽取了幾盒礦石顏料,向團隊成員們介紹青金石、綠松石等昂貴礦石顏料的研磨制作,貢呷尼瑪老師說道“我們使用了一種獨特的深淺色疊加技法,先涂淺色,再涂深色,利用顏色自然擴散的特性形成豐富的層次。另外,還會用細毛筆蘸深色顏料在淺色背景上進行點綴,以增加細節和立體感。”隨后,貢嘎老師還親自示范了顏料粉刷漸變的技巧。在繪制時他強調,“為了增強顏料對布料的附著力和耐久性,通常會加入牛膠作為媒介。直接加水雖然可以稀釋顏料,但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附著效果,因此,我們更傾向于使用牛膠等專用媒介。”
圖為貢呷尼瑪老師制作唐卡所用顏料。李思雨 供圖
在貢呷尼瑪老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們體驗了唐卡紋樣——“文殊寶劍”的繪制。為了教會隊員們繪畫較為復雜的卷紋和火焰紋,老師手把手地指導打線、走筆、轉筆等專業手法,尼瑪老師的精湛技藝令團隊成員們贊嘆不已。隊員們手執碳鉛,垂手描繪起寶劍的形象,在一筆一畫的起落中,認識唐卡繪畫運筆的特殊性和多樣性。
圖為貢呷尼瑪老師指導青翼實踐團成員繪制唐卡圖樣。康磊 供圖
唐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政策、宣傳、群眾和以貢呷尼瑪為代表的唐卡非遺傳承人多方發力,久久為功,相信康定地方唐卡藝術的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精彩。“希望唐卡繪畫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能夠面向大眾傳承與發展。”面對唐卡藝術的未來,貢呷尼瑪老師充滿期望。
通訊員 熊世永 宋奕麟
202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