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6月30日,國際教育學院“紅色溯源實踐隊”啟程前往廈門市湖里區神山黨員綜合教育基地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
“一面紅旗,在隆隆炮火中插上神山,宣告了廈門的涅槃重生。”神山位于廈門島西北部一個制高點,山體延伸入海,75年前,解放軍戰士在這里揮灑熱血,解放廈門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在這里升起。
步入解放廈門神山戰斗陳列館,實踐隊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70多年前的那場可歌可泣的神山戰役。每一件展品都是時光的見證者,文字、照片、實物與視頻交織,再現了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展館中,王興芳團長的事跡尤其令人動容。他的生命雖然定格在38歲,但他英勇無畏的精神永存。正是有著無數像王興芳一樣的烈士,以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造就了神山戰斗精神,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廈門如今的和平與蓬勃的發展。走出陳列館,隊員們駐足于神山旗臺。19根石柱、49片大理石臺面地磚,它們在無聲訴說著1949年解放軍戰士們解放廈門的英勇事跡。四周九棵松柏環繞,紀念著為了讓五星紅旗飄揚在神山山頂而獻身的9名革命烈士。站在這里,大家肅然起敬,心中充滿了對先烈的崇敬與感激。
觀覽廈門解放史,緬懷革命英魂
在初心廣場上,墻面上擴大版的《人民日報》吸引了實踐隊的目光。這篇報道詳細記錄了從戰前誓師的豪情,到戰斗的白熱化,再到第一面五星紅旗在神山之巔迎風招展的全過程,它不僅是一份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我們當代青年前行的力量源泉。
閱讀《人民日報》,銘記初心使命
本次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隊精心制作了一系列視頻和圖文內容,并且通過微信視頻號、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進行推行傳播。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實踐隊隊員的學習和探索歷程,更是向公眾展示了神山教育基地的獨特魅力,為當地的紅色文化宣傳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附宣傳視頻)
加大宣傳推廣,傳承神山戰斗精神
通過參訪神山黨員綜合教育基地,實踐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黨性教育和靈魂洗禮,感受到了“人倒了,也不讓紅旗倒下”的神山戰斗精神。實踐隊紛紛表示,作為當代大學生,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堅定的信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貢獻青年力量,展現青年作為。
實踐感悟
吳佳儀:這次有關黨史學習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黨史知識的汲取,更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我深刻認識到,黨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麗篇章。我們這一代人,應當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進的力量,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汪旭: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要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將黨的理想和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人民的動力,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張睿潔: 參加這次黨史學習實踐活動,我深感黨的偉大和不易,也更加堅定了我的理想信念。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黨的初心和使命始終不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精神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