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若要了解一座城市,菜市場和博物館是必去之地。前者,能感受到人情與煙火;后者,則是靈魂與歷史的沉淀。為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2024年7月6日,河南工業大學“鄭在阿壩·匯流映川”赴川西地區社會實踐團隊一行來到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感受羌族獨樹一幟的文化藝術,學習新時代民族團結教育。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北川地區民俗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展品,生動地展示了北川地區的歷史變遷、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的文化遺產遭受巨大損失,位于老縣城的羌族民俗博物館被毀,館內收藏的文物全部埋入廢墟。多難興邦,大愛匯北川,2013年1月,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在新縣城重建落成并正式開館,并成為中國民族博物館北川分館,是繼承和弘揚古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羌民族的精神家園。
![](/d/file/5d02882d4c73e9c4e64755fe5e2fd85a.jpg)
圖1:講解員為團隊成員介紹博物館建設歷程與整體概況
團隊一行人進入博物館,首先引入眼簾的是羊身人面像,羌族人將羊化作羌族氏族的符號與象征,逐步演變出了獨特的崇拜階段——羊圖騰崇拜。“羌”也由羊和人組成,表達出其地人與羊密不可分的關系。隨后,講解員引領團隊進入“歷史篇”。該板塊以雕塑、壁畫、多媒體沙盤、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反映“炎帝始祖”、“大禹治水”、“羌人南遷”、“羌戈大戰”、“紅軍過北川”等羌族歷史細節。在這里團隊一行人了解了羌族的宏大歷史背景,明白了羌族是一個不斷為中國大家庭輸送血液的偉大民族。緊接著是“社會篇”,該板塊系統地闡述了羌族的社會生產、社會關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和宗教信仰,向團隊全景展現了羌族的社會形態。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以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復原羌族生產生活的歷史場景和自然場景,以活態的展示手段與參加者進行互動,體驗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動。“文化篇”展示羌繡、羌笛、口弦、羌族歌舞、民俗活動、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聲控羌語學習區。羌繡紋樣取材廣泛,包羅自然之萬象。樹木花草、瓜果糧食、飛禽走獸、蟲鳥魚龍均可入圖。羌繡圖案象征意義明顯,鳳凰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糧食象征豐收,魚龍走獸象征避邪,石榴麒麟象征多子多福。
![](/d/file/9b64f997edc3522cd6e282b331d42983.jpg)
圖2:講解員為團隊成員介紹“大禹文化”
蘊藏在大山深處的厚重歷史向團隊展現,古代羌人開啟了中國農耕文明,羌人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斷充盈著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其團結互助,堅忍不拔的精神維系了整個羌族社會。
![](/d/file/9856efdbef383270c428d1ac01613988.jpg)
圖3:講解員向團隊成員展示“羌文化”系列產品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以中國羌族作為宏大背景,從羌族的起源開始來解讀整個羌族的文化特征,突出羌族民俗和文化主題,行走于展廳中,隨處可見羌民族的各種文化沿襲,讓團隊一行人充分了解這個古老的民族,同時也寄托了羌民族的民族情感,成為羌人的精神家園。該館也是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的象征體現,是社會主義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直接體現,團隊一行人在此進行了民族團結教育學習,深入了解了民族團結思想并堅定了維護民族團結的決心,堅定了永隨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讓青春的價值貢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潮流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中國夢展現當代中國青年的挺膺擔當。
![](/d/file/6a9542d1f58e021305fe2e5dccb9f766.jpg)
圖4:團隊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