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非遺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8人,在建筑學院李教授、藝術學院王副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中國皮影藝術之鄉"——渭南市華州區,開展為期三天的華州皮影文化深度調研活動。7月25日,團隊重點走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華州皮影博物館,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度訪談、實地調研等方式,探索傳統皮影藝術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
【走進博物館:解碼千年皮影藝術基因】 清晨的陽光灑在華州皮影博物館古樸的建筑上,這座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皮影專題博物館,收藏著明清以來各類皮影珍品萬余件。在館長張華的親自講解下,實踐團開啟了皮影藝術探秘之旅。
"華州皮影的制作要經歷選皮、制皮、畫稿、雕刻、敷彩、發汗、綴結等24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張館長指著一組清代皮影介紹道。博物館的"皮影工坊"展區完整還原了傳統制作流程,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精湛技藝。
劉同學被一組清代宮殿皮影深深吸引:"這些建筑皮影的斗拱、飛檐雕刻得如此精細,完全就是立體的建筑模型,對我們研究傳統建筑裝飾很有啟發。"
【匠心體驗:當90后遇上千年技藝】 下午的皮影制作體驗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在非遺傳承人李師傅的指導下,同學們分組體驗皮影雕刻技藝。雕刻室里,此起彼伏的討論聲與刻刀的沙沙聲交織在一起。
"下刀要穩,力度要勻,這個鳳凰羽毛的紋樣需要用到推刀技法。"李師傅手把手指導著。藝術學院研究生張婷嘗試雕刻一個現代動漫形象的皮影:"我想探索傳統技藝如何表現當代審美,這對我的畢業設計很有幫助。"
經過三個小時的精心制作,各組都完成了獨具特色的皮影作品。同學們將系館建筑轉化為皮影造型,創作了"一帶一路"主題皮影,這些創新嘗試得到了傳承人們的高度贊賞。
【深度對話:非遺傳承的困境與突破】 晚間,實踐團與當地文化部門、非遺傳承人舉行了"華州皮影傳承發展座談會"。華州區文化和旅游局非遺科王科長首先介紹了當地非遺保護情況:"目前華州區有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非遺7項,我們正在打造'非遺+'的融合發展模式。"
國家級傳承人呂師傅分享了令人憂心的現狀:"現在能完整掌握24道工序的藝人不超過10人,最年輕的也已經50多歲了。"但令他欣慰的是,近年來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培養了一批青少年愛好者。
針對傳承困境,實踐團提出了系列建議:
建立"非遺傳承人+高校+企業"的創新聯盟
開發皮影藝術數字化教學系統
打造沉浸式皮影文化體驗館
推動皮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專業視角:多學科融合的創新探索】 作為以建筑、設計見長的高校團隊,同學們從專業角度提出了創新構想。建筑學院團隊建議將皮影鏤空技藝應用于建筑立面設計,藝術設計團隊提出了"皮影數字文創IP"開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則聚焦于皮影的數字化保護技術。
"這次調研讓我們看到,傳統非遺需要現代設計語言的轉譯,需要科技手段的賦能,更需要年輕一代的創造性傳承。"帶隊李教授總結道。
【實踐成果與未來計劃】 三天的調研收獲頗豐:完成《華州皮影生存現狀調研報告》初稿,收集皮影紋樣200余幅,建立數字素材庫
團隊下一步將:
-開發皮影藝術在線教育平臺
-設計系列皮影文創產品
-籌備"非遺創新設計工作坊"
-推動皮影藝術走進城市公共空間
夜幕降臨,實踐團的同學們仍在熱烈討論。燈光下,那些承載著千年文化的皮影,正通過這些年輕的身影,投射出新的光彩。正如團隊成員所說:"我們不僅要成為非遺的守護者,更要成為創新的實踐者,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