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脈探尋,感悟初心使命


實踐團首站走進辛亥革命博物館,這座記錄著中國近代史上里程碑事件的場館,讓成員們沉浸式踏入百年前的風云歲月。泛黃的照片與銹跡斑斑的文物靜靜陳列,從晚清的腐朽衰敗到武昌首義的槍聲,全景式展現了革命先輩推翻帝制、追尋共和的艱辛歷程。置身于場館中,成員們仿佛聽見百年前“敢為天下先”的吶喊,深切體會到了革命先輩為信念拋頭顱、灑熱血的赤誠。
隨后,實踐團前往武漢革命博物館,并與北方工業大學的師生展開熱烈討論,雙方就如何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發揮青年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座談結束后,兩校青年探訪了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共五大會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紅色地標。當實踐團成員們的身影在場館中穿梭時,仿佛革命者的血性與青年的脈搏在光影中同頻共振。
走進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泛黃的文件記錄著1927年那場“力挽狂瀾”的決策——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先輩們在絕境中突破思維定式的勇氣,正是今天我們科技創新最需要的精神火種。
循著革命記憶的脈絡,實踐團來到二七會議紀念館。展柜里帶血的工牌、泛黃的罷工傳單,訴說著“爭自由、求解放”的吶喊。27米高的紀念碑下,成員們肅立默哀。目觸此景,實踐團成員仿佛置身于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先烈用熱血鋪就的道路,如今該由我們用科技與創新來守護。
隨后,實踐團走訪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作戰地圖上的紅色箭頭、電臺室的摩斯電碼,訴說著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救亡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從簡陋的電臺到如今的量子通信,通信技術的進步背后,是一代代前輩對科學技術和國家安全的接力守護。
最后,在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葉挺、項英的辦公室陳設簡樸,卻記錄著新四軍組建的艱辛。“鐵軍精神”四個大字前,成員們立下誓言:“先輩用槍桿子守護家國,今天我們要用筆桿子、焊槍、代碼,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
古今對話,厚植家國情懷
歷史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也是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實踐團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在越王勾踐劍前驚嘆于古代青銅鑄造的精湛技藝,在曾侯乙編鐘前聆聽穿越兩千多年的禮樂之聲,在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前感受中華瓷器的典雅韻味。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彰顯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創新智慧和工匠精神,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文化自信是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千古名句,與長江兩岸的現代化建筑群交相輝映。實踐團成員站在樓頂,遠眺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江面上巨輪穿梭,深刻體會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從古代文人墨客的家國情懷,到今天建設者們的奮斗身影,黃鶴樓見證了武漢的變遷,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光谷探訪,點燃報國熱情

帶著紅色歷史的精神滋養,實踐團將目光投向武漢的教育與科技陣地,探尋“技能成才、科技報國”的現實路徑。實踐團與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師生圍繞“共青團建設、產教融合”展開座談。在創新創業大樓,成員們實地參觀烽火產業學院、電商實訓室,詳細了解該校整合教育資源、對接產業需求的具體舉措。
隨后,實踐團走訪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大勢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在烽火通信講解員的帶領下的,實踐團成員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公司時的參觀路線,感受光通信行業的前沿科技,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的殷切囑托。
在武漢大勢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構建的數字世界讓同學們驚嘆不已。從古建筑數字化保護到智慧城市建設,從工業檢測到國防測繪,這項技術正廣泛應用于國計民生領域。企業負責人講述了團隊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的歷程,“核心技術買不來、討不來,必須靠自己拼搏”的話語,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了科技報國的真諦。
“首義星火燃華夏,長江智浪報國心”實踐團的武漢之行,從辛亥革命的“共和之光”到革命年代的“星火燎原”,從產教融合的技能之基”到科技企業的“創新之力”,深刻體會到紅色基因是創新的精神根脈,科技自強是報國的現實路徑。未來,實踐團成員將帶著這份感悟,在專業領域精進技能,以科技報國的信念、國防安全的擔當,在強國建設的征程中續寫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