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4日,由邊銀丙教授帶隊指導的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社會實踐團先后走訪湖北、云南多地,圍繞菌類產業鏈從種植生產、科技研發到市場流通、文化傳播的全鏈條開展實踐調研。
首站探湖北產業基 解碼種植與加工技術突破7月14日,團隊首站到訪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在協會周全老師帶領下,成員實地參觀種植大棚,掌握耐高溫菌種的關鍵生長條件及靈芝孢子粉破壁提取等核心技術;產品展示區從鮮品到深加工產品的呈現,展現湖北菌類產業加工多元布局,周全老師表示“深加工科技產品領域已形成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創新發展格局,形成從功能性食品到生物醫藥的梯度化產品體系”。如今梯度化產品體系,正深刻體現著科技對食用菌深加工領域的全方位賦能與重塑,推動食用菌深加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向加速邁進。

周全帶領團隊參觀協會產品區 司欣然攝

蘑菇園李勇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參觀種植大棚 司欣然攝
實驗室溯源標本史 見證真菌研究技術迭代與科研價值7月16日,團隊前往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重點參觀昆明植物研究所隱花植物標本館。標本館中收集了數十萬份菌類標本,為團隊成員直觀展現了我國真菌標本保存技術的發展軌跡。20世紀80年代采用原始的火烤烘干保存,而現代機械化保存技術通過精準控溫、真空干燥和低溫冷藏,實現了標本形態完整性與遺傳物質活性的雙重保障。這些標本是科研數據的“活檔案”,為真菌物種分類、演化研究及資源開發提供了實物依據,清晰勾勒出我國真菌研究從基礎積累到技術革新的發展脈絡。

魯金榮帶領團隊參觀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 司欣然攝
昆明科研陣地深調研 揭示菌類生態價值與成果轉化7月17日至18日,團隊繼續在昆明深入調研。昆明植物園內植物種類豐富,引種栽培的植物數量多達數千種。在此成員深刻認識到百草園真菌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核心作用——分解枯枝落葉促進養分回歸,隱花植物館菌根真菌與植物根系的共生關系則為植被修復提供了天然解決方案,負責人魯金榮指出:“真菌在生態里的作用,比想象中更關鍵。”;高山松露的生長特性及種子與菌類的協同進化規律,揭示了生物間的精妙聯系。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成員通過中國野生菌博物館的珍貴標本直觀感受菌類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路徑,其中“中菌小香蕈1號”等新品種的培育成功,更是科研賦能產業升級的生動例證。

團隊成員參觀野生菌博物館標本 司欣然攝
市場流通與鄉村實踐聯動 彰顯特色產業振興效能7月19日至23日,調研聚焦市場流通與鄉村實踐。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團隊掌握雞樅、松茸等高端菌類的產銷動態,以及干貨、調味料等加工品的市場需求變化

團隊成員在云南木水花交易中心調研 司欣然攝
尋甸山珍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內,11種菌類成品的標準化生產流程與微信視頻號、抖音等電商平臺的融合,展現了“傳統種植+現代營銷”的創新模式。合作社負責人馬存芬介紹“線上銷售突破了地域限制,極大地拓展了市場邊界,產品銷量正在穩步提高”。在尋甸縣趙回下村,團隊通過問卷調查與走訪發現,合作社已帶動500余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提升近萬元。這一實踐生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產業邏輯:以菌類產業為紐帶,將科研成果、市場資源引入鄉村,形成“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合作社負責人馬存芬帶領團隊成員參觀加工廠 司欣然攝

實踐團隊員張玉琴對趙回下村村民進行調研 司欣然攝
7月24日,實踐團與青火支教團在尋甸縣趙回下村聯動開展支教活動,結合調研所得,通過趣味實驗、圖文講解等形式,向當地留守兒童普及菌類生長奧秘、生態價值及產業故事,搭建起“調研-科普-育人”的價值延伸鏈條,讓鄉村振興與教育幫扶同頻共振。
全鏈條調研繪發展藍圖 科技與產業融合賦能未來
此次調研全面梳理了菌類從采摘種植、科技研發到市場銷售、鄉村應用的全鏈條發展現狀。調研顯示,菌類產業已構建起“科研支撐生產提質、生產對接市場需求、市場反哺鄉村就業” 的良性循環。此次調研全面梳理了菌類從采摘種植、科技研發到市場銷售、鄉村應用的全鏈條發展現狀。調研顯示,菌類產業已構建起“科研支撐生產提質、生產對接市場需求、市場反哺鄉村就業” 的良性循環。技術層面,從耐高溫菌種培育到標本保存革新,科技突破為產業筑牢根基;產業層面,深加工拓展價值空間,電商打通流通壁壘;鄉村層面,合作社模式激活鄉村資源,實現農戶與產業共成長。這不僅為菌類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更印證了科技與特色產業融合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拓寬鄉村振興路徑中的核心價值。
文字 |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社會實踐團 王琰 于嘉納
圖片 |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社會實踐團 司欣然
審核 | 邊銀丙 聶繼紅 馬恬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