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潤喀什·推普助農”志愿服務隊,于7月15日赴新疆省喀什市莎車縣,開展為期4天的推普助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語潤喀什·推普助農”志愿服務隊抵達莎車縣后,第一站前往了絲綢之路莎車博物館。絲綢之路莎車博物館坐落于新疆莎車縣體育路,處于木卡姆廣場內,其建筑外觀獨具特色,融合了漢唐風格與維吾爾族傳統建筑元素。

絲綢之路莎車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樞紐,在推普助農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志愿服務團隊參觀博物館,通過普通話講解文物歷史、民俗文化,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規范語言示范,潛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普通話應用能力,同時還學習探究該區域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以及如何帶動村民增收等方面的經驗,為后續更好的提升農民溝通能力,助力農產品外銷,實現 “語言通” 到 “產業興” 的轉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積累相關經驗。

志愿服務團隊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十二木卡姆廣場作為文化地標,在推普助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里常態化舉辦的木卡姆表演、民俗活動,吸引著各地游客,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天然的普通話交流場景。志愿服務團隊通過感受“文化活動+語言實踐+產銷對接”的模式,深度體會農民增收的 “金鑰匙”,了解了推動鄉村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現狀與切實需求。

同時志愿服務隊了解到隨著推普工作深入推進,新疆喀什商業街的門牌悄然發生變化,普通話標注愈發規范醒目。清晰的漢語標牌讓南來北往的游客輕松識別商戶信息,溝通障礙大幅減少。這不僅提升了街區服務效率,更讓農戶的瓜果、手工藝品等通過 “語言名片” 被更多人知曉,帶動商戶客流量與銷售額穩步增長,讓普通話成為連接產銷、助力鄉村振興的暖心紐帶。

此次十二木卡姆廣場與絲綢之路莎車博物館之行,團隊通過實地觀察和文化交流的形式,深入了解了當地推普助農的實踐現狀與現實需求。在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新形勢下,“語潤喀什·推普助農”志愿服務隊將充分發揮語言推廣優勢,以規范語言賦能農產營銷,助力培育既懂民俗文化又善普通話溝通的新型農民,譜寫“文化搭臺語言橋,農產增收鄉村興”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