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破資助政策宣傳的刻板模式,讓學生更主動、更輕松地了解資助體系,6月26日,材料與化工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在圖書館門前,開展了一場 “盲盒里的資助課” 主題活動,用創意形式架起政策與學生溝通的橋梁。
活動開場,實踐團隊有序引導同學們填寫資助政策問卷。問卷題目圍繞助學貸款、獎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儉學四大板塊設計,小到助學貸款的還款期限細節,大到獎學金的綜合評定維度,既有對基礎概念的 “靈魂拷問”,也有申請流程中的 “關鍵卡點”。填寫過程中,不少同學遇到 “知識碰撞”:有人對 “困難補助申請需提交的家庭情況證明材料” 含糊不清,有人混淆了 “不同獎學金的申請時間窗口” 。這些 “小疑惑”,既是對同學們現有認知的梳理,也精準暴露了待挖掘的知識盲區,為后續盲盒互動環節埋下探索伏筆。
最受期待的盲盒互動環節,將活動氛圍推向高潮。實踐團隊把資助政策拆解成 “知識碎片”,融入盲盒的謎題、場景卡、小貼士中:有的盲盒藏著 “模擬申請勤工儉學崗位,如何寫清個人優勢” 的實操任務,引導同學理清申請邏輯;有的放置 “助學貸款逾期還款影響解讀” 的科普卡,敲響信用提醒警鐘;還有的設置 “困難補助二次申請條件” 小問答,補上政策延續性認知。同學們抽盲盒時的驚喜尖叫、討論謎題的熱烈氛圍,讓資助知識從 “紙面文字” 變成 “互動體驗” ,F場同學反饋,“原來資助政策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能玩著學、聊著懂” ,在趣味互動里,資助要點悄然 “植入” 大家的認知體系。
活動收尾時,實踐團隊成員與同學們圍談交流。團隊負責人提到,“我們想打破‘說教式’宣傳,讓資助政策‘活’起來。通過盲盒互動,不僅要讓大家‘知道政策’,更要‘會用政策’,讓資助的溫暖真正觸達有需要的同學” 。參與同學也紛紛分享感悟:2024級新生王同學說,“原本覺得資助申請很復雜,現在通過盲盒里的流程卡,清楚了步驟,遇到困難也敢嘗試申請了” ;2023級的李同學感慨,“這種活動讓我感受到學院的用心,資助不只是‘給錢’,更是幫我們解決實際難題、安心追夢的支撐” 。
這場以盲盒為載體的資助活動,是材料與化工學院探索 “資助 + 趣味科普” 模式的一次創新實踐。它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拉近政策與學生的距離,讓資助的溫度、關懷的力量,通過一個個盲盒傳遞開來。未來,學院也將持續創新資助育人形式,讓政策宣傳更接地氣、更有實效,為學生成長筑牢 “兜底保障” ,繪就材化學子逐夢路上的溫暖底色。